本網省局消息 申艷梅、李紅亞報道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古樹不僅是大自然的饋贈,更是歷史的見證者。它們以蒼勁的枝干和深邃的年輪,默默記錄著生態的變遷與紅色的記憶,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活化石。
潘安手植柏 圖片拍攝:賀家璇
在黃河岸邊的孟津區吉利鄉冶戍村,一株樹齡達1700年的側柏巍然屹立,相傳為西晉名臣潘安手植。這棵古柏不僅見證了古代治理黃河的生態智慧——潘安帶領百姓種植桃李,既固灘又富民,被譽為“搖錢樹”;更承載了一段珍貴的抗日記憶:1942年,當地村民不畏強暴,成功守護古柏,使其免遭日軍砍伐。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這段護樹往事愈發閃耀著民族精神的光芒。
赤眉鎮蘭田小學皂角樹 內鄉縣林業局供圖
同樣承載著紅色記憶的古樹還有內鄉縣的三棵參天古木。赤眉鎮南蘭田小學內的400年皂角樹,曾在抗戰時期見證中共內鄉縣委秘密機關的地下工作。八位縣委領導以教師身份為掩護,在此發展黨員、傳遞情報,培養出20多位將校級軍官。1983年,革命家黃廷珦故地重游,題詞“千磨萬擊還堅勁,老樹春深更著花”,道出古樹與革命精神的不朽生命力。
馬山口鎮河西小學皂角樹 內鄉縣林業局供圖
馬山口鎮河西小學內的700年皂角樹,同樣鐫刻著紅色印記。1929年,在首任縣委書記馬華敏的影響下,秦子純等進步青年在此建立秦家寨黨支部,以借書為名傳播馬克思主義,先后培養40余位革命志士奔赴延安,投身革命洪流。
夏館鎮黃龍廟古柏樹 內鄉縣林業局供圖
夏館鎮黃龍廟內的700年古柏,則見證了一場壯烈的剿匪戰斗。1949年6月,區政府工作隊在此遭匪徒突襲,隊員們以古柏為掩護浴血奮戰,用生命譜寫了一曲英雄贊歌。如今,這里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師生常來此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在林業部門的精心保護下,這些古樹依然枝繁葉茂、生機盎然。它們不僅是自然的遺產,更是歷史的活化石,持續激勵著人們傳承紅色基因,建設美好家園。
年輪鐫刻記憶,古樹見證輝煌。這些跨越時空的古樹,以其獨特的方式講述著中華民族的生態智慧與革命精神,成為連接歷史與未來、自然與人文的橋梁。在新時代的征程上,這些“年輪的紅色記憶”必將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激勵著我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