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5年8月26日,全省森林撫育經營現場推進會在駐馬店市泌陽縣召開。會上,泌陽縣、欒川縣、盧氏林場、商丘民權林場、方城大寺林場、信陽南灣林場等圍繞森林撫育經營的技術措施與模式案例作了交流發言。為促進經驗共享、學習互鑒,現刊發相關典型經驗材料供參考。
國有商丘市民權林場始建于1950年,經營總面積達6.9萬畝,森林覆蓋率為79.7%。其核心經營的申甘林帶被譽為“亞洲十大平原人工防護林”之一,素有黃河故道“綠色長城”和“河南塞罕壩”之稱。多年來,林場主要以營造防風固沙林為主,但因大面積栽植楊樹純林,且栽植密度較高,導致林間通風不良、土壤貧瘠、林木抗病性較弱,防護功能較生長旺盛期有所下降。為此,通過實施國家森林可持續經營和低質低效林改造等項目,林場開展了多輪“楊樹+刺槐”混交模式的調查與論證,明確了不同混交模式下的樹種比例與配置方法,最終形成了成熟的混交林經營模式。
一、堅持生態優先,分區分類推進高質量經營
結合林場立地條件,將林地劃分為“ 生態防護區”(沙質地塊,重點發展楊刺混交林)與“提質增效區”(沃土地塊,主攻楊樹大徑材),分別制定撫育方案,推動經營理念從“過去重造林、輕經營”向“造林與經營并重”轉變,全面提升森林質量。
二、堅持科技興林,以技術攻關推動可持續經營
依托產學研合作,破解楊樹大徑材培育與混交林經營技術難題。與科研院校簽訂合作協議,構建“院校技術支撐+林場實踐落地”協同模式。定期(每季度至少1次)邀請專家團隊到林場,針對楊樹大徑材密度調控、楊+刺混交林水肥管理等關鍵環節開展現場指導,解決技術卡點。聯合科研團隊重點攻關“楊+刺混交林提質增效”技術,研究優化混交比例、間伐周期等參數;在林場劃定示范林,將成熟技術方案進行推廣,以點帶面推進森林可持續經營。
三、嚴格操作程序,把好作業質量關
作業前,以調查數據定標,筑牢設計基礎。重點調查中、幼齡林郁閉度過密地塊,通過現場踏查實測,獲取林分密度、樹木胸徑、生長狀況等一手數據,明確撫育重點對象。依據調查數據編制《作業設計方案》,明確疏伐株數、施肥量、修枝高度等核心參數,杜絕無方案、憑經驗作業。
作業中,以規范監管控質,確保操作落地。嚴格執行“去劣留優、去小留大、去密留稀、去弱留強”標準;施工前用紅漆標注伐除木、藍漆標注保留木,并同步記錄臺賬,避免錯伐漏伐。組建質量巡查組,開展現場核查,發現問題立即整改,確保作業規范。
作業后,以數據對標驗收,守住質量底線。實行“逐塊驗收”,現場測量保留樹木的胸徑、樹高,核對生長狀況是否達標。嚴格“臺賬比對”,將驗收數據與作業臺賬、外業調查數據交叉核對,確認疏伐、施肥、修枝等環節是否符合設計要求。驗收合格的小班進入下一輪撫育;不合格的責令返工,直至復檢合格,確保每次撫育切實提升森林質量。
四、楊樹大徑材培育模式:聚焦“提質增粗”精準施策
一是科學設定經營目標。立足楊樹速生、優質、高產特性,以“木材生產+生態防護”雙重功能為核心,同步構建“楊樹+刺槐”復層混交林,楊樹(上層目標樹):株數密度270-375株/h㎡,培育周期25年以上,目標胸徑≥30cm,目標蓄積量100-120m3/h㎡;刺槐(次林層目標樹):株數密度160-180株/h㎡,平均樹齡≥ 35年,目標胸徑≥ 40cm,目標蓄積量252-280m3/h㎡。二是優選品種與合理配置。楊樹選用107楊、108楊及新選育歐美楊雄株等優良速生品種;刺槐選用窄冠刺槐、箭桿刺槐,提升空間利用率。楊樹按3× 9m株行距定植,在楊樹行間栽植1-2行刺槐,刺槐株行距為1.5×3m,形成復層林分結構。三是強化林間間作與早期撫育。造林后1-2年,林間間作花生、西瓜等矮稈農作物,通過農作物管理實現“以農促林”,既提升林地短期收益,又保障幼樹水肥供給與生長環境。四是精準修枝控形。造林第5年開始修枝,此后每2-3年開展1次。重點去除樹冠下部枯枝、衰弱枝及部分過密活枝,最終使楊樹活枝下高達到8m,減少養分消耗,促進主干通直增粗。五是分階段科學間伐。造林后第6年實施,初步優化林分密度。此后每隔約5年間伐一次,重點伐除生長衰弱、病蟲害嚴重的林木,同時對剩余目標樹繼續修枝,上層保留木郁閉度控制在0.6-0.7。林齡達25年時啟動主伐,對胸徑已達30cm的楊樹進行擇伐,每次擇伐強度≤ 35%;皆伐區域需立即開展更新造林,保障森林資源持續利用,實現“以短養長、長短結合”,兼顧階段性經濟收益與森林持續經營、生態功能穩定。
森林可持續經營工作兼具探索性與開創性、涉及面廣、復雜度高,必須以釘釘子精神抓實抓細。民權林場將以科學經營為核心,聚焦平原林業高質量發展需求,持續深化楊樹大徑材培育、“楊樹+刺槐”混交等成熟技術模式的推廣應用,進一步優化林分結構、提升森林質量,力爭在生態防護、木材供給、碳匯功能提升上實現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