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省局消息 報道員呂賢曉 張龑赟報道 6月24日晨,唐河縣源潭鎮齊湖村村民馮路軍在田埂發現一只蜷縮泥濘、翅膀受傷無法飛行的水鳥。馮路軍立刻撥通了村醫王東升的電話,展開了一場救援池鷺的“生命接力”。
“王大夫!南邊大田埂有只受傷的紅脖子長毛鳥,飛不動了!”王東升聞訊即動,抄起醫療箱迅速趕赴現場。他細致檢查,鳥兒羽色雖暗但眼神未散,顯示生機猶存;翅根撕裂,所幸沒有骨折。王東升屏息凝神,輕柔地為鳥兒清創、消毒、止血,再借鑒中醫裹傷之理,用紗布松緊得宜地纏繞固定翅根。得益于豐富的外傷處理經驗和對生命的敬畏,一番操作后,受驚的鳥兒竟奇跡般安靜下來,依偎在他掌心喘息。王東升深知此鳥非同一般,需更專業救治。他隨即撥通了縣林業局電話,詳細描述了傷鳥特征。林業局工作人員經現場辨識,這只不幸落難的鳥兒身份揭曉——國家“三有”(有益、有重要經濟價值、有科學研究價值)保護動物池鷺。 “這頭頸上栗紅飄逸的蓑羽是池鷺夏羽特征,它們是濕地‘清道夫’,專食害蟲魚蝦,守護田邊水域生態。這只池鷺可能遭遇了天敵襲擊。”確認身份后,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將池鷺放入轉運箱,盛贊馮路軍與王東升為救助爭取了黃金時間。池鷺旋即被送往野生動物救助站接受全面檢查和調養,直至康復重返自然。
這場生命救援環環相扣,從村民馮路軍田間警覺的“第一眼”,到村醫王東升仁心妙手的“第一救”,再到林長專線一呼百應的“專業接力”。它如同一面明鏡,清晰映照出唐河縣深入推行林長制在基層煥發的勃勃生機。林長公示牌扎根村口,保護理念融入日常;科普宣傳深入農家,責任意識悄然生根。在齊湖村,像馮路軍、王東升這樣的普通村民,正從“與我何干”的旁觀者轉變為越來越多的“編外林長”和“民間哨兵”。他們用最樸素的善舉,成為守護綠水青山最堅實溫暖的根基,生動詮釋著“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實踐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