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枵腹從公”出自《新唐書·殷開山傳》:“公等毋與爭,糧盡眾枵,乃可圖。”意思是指“餓著肚子辦理公務”,作為成語使用則是贊美一心為公的人。
“公”,會意字。《說文》:“公,平分也。從八,從厶。八,猶背也。韓非曰:‘背厶為公。’”“從公”,謂“猶秉公”,意即“仍然秉持公正之心”,強調在任何情況下都堅持公正、公平的態度和行為。“枵腹”,空腹、饑餓之意。秉公辦事不易,而忍受著饑餓的煎熬,經受住口腹之欲的考驗,這樣的“從公”品質尤為難能可貴。
“從公”品質養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何做到“枵腹從公”?“公私觀”十分重要。“大賢秉高鑒,公燭無私光。”南宋詩人周紫芝在《竹坡詩話》中記載:李氏家族有一人做官極其廉潔,公私分明。一天,他正在燭光下辦理公務,有人送來一封家信,他當即滅掉公家蠟燭,點燃自家蠟燭,這才展閱信件。小小一支蠟燭,且在無人知曉之時,竟有如此警覺和行動,著實讓人欽佩。“枵腹從公”“公燭無私光”,二者的內在品質都體現了一個人公私分明的基本操守、公而忘私的崇高境界。
梁啟超在《呵旁觀者文》中寫道:“知責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責任者,大丈夫之終也。”重責任、講擔當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底色。責任與擔當,乃是錘煉“枵腹從公”品質的精髓所在。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以自問自答的方式贊嘆說,那些憂國憂民之士“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千百年來,中國的士人一直以這樣一種“大擔當”自策、自省、自警、自勉,不斷激發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可以說,擔當精神成就了仁人志士的高尚人格,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品質與民族氣節。
現實世界,誘惑無處不在。“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要養成“從公”品格,達到“枵腹從公”的境界,必須遏制內心的私欲。一個人正確處理公與私關系的能力、遏制私心雜念的自控能力,都不是與生俱來的,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自然提高,必須在日復一日的現實生活中磨煉,在久久為功的自我修正中強化、鞏固。翻開歷史的畫卷,中國古代清官廉吏面對腐蝕誘惑保持高度警惕的例子不勝枚舉。東漢南陽郡太守羊續,將府丞獻給他的活魚懸掛在院中,對方再來的時候,看到懸掛的魚羞愧而退。北宋宰相王安石善詩好文,一地方官員認為他肯定喜愛文房四寶,就投其所好,送去一方名硯,并強調說:“這方硯少有。”王安石問:“好在哪?”那人回答:“呵之可得水。”王安石一口拒絕,笑吟道:“縱得一提水,又能值幾何?”那人見狀,不得不帶著硯石羞愧地走了。
人生路上并非總是鮮花與坦途,也會遇到各種荊棘與陷阱。廣大黨員干部只有不斷錘煉“枵腹從公”的品格,才能自覺抵制各種誘惑,堅守清正廉潔、勤勉敬業,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