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足之戒”出自南朝任昉《王文憲集序》:“安以歲暮之期,申以止足之戒。”意思是,在年末的時候,再次告誡自己,要知止和知足。這句話告訴人們在欲望面前,要有一顆知止知足的戒心,不要不滿足,不收手,一味索求,貪得無厭。
戒,會意字,從廾,從戈。上是“戈”為兵器,下面“廾”為雙手舉物形。《說文解字》注:“戒,警也。從廾持戈,以戒不虞。”指人持戈警戒發生意外情況,防止行為、語言、思想上出現過失。本義為防備、戒備,后來引申為戒懼、戒條、戒除等多個義項。
“戒”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古代有著很多關于“戒”的應用文字和豐富的戒文、戒書。比如:箴、銘、訓等,旨在戒慎、勸誡、鑒戒。在欲望面前“知足知止”的勸誡更是數不勝數。比如,《道德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史記》:“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漢書》:“疏廣行止足之計,免辱殆之累。”隋朝大儒王通,曾作《止學》,以告誡世人凡事要懂得知足、知止。可見,面對欲望,我國古人有著強烈的警戒意識,止足之戒也早已成為一種獨特而可貴的價值取向,引導人們不斷修身養性,在為人處世中規范言行。
杜甫在《南池》一詩中曾寫道:“皇天不無意,美利戒止足。”美利即大利,指豐厚的利益。意思是在巨大的物質利益面前,一定要知止和知足。心中有戒,才能行有所止、行之有界。它要求我們在面對各種誘惑和挑戰時,內心有戒備、行為有節制,不放任自己的欲望和沖動,不喪失自己的原則和底線。據《舊唐書》記載:宰相李日知請求致仕時,事先沒有和妻子商量,回家以后讓手下人整理行裝,準備到別的地方去住。在當時,官員致仕后的待遇和在任時差距很大,一般都是“財未足,子未立,絕不致仕”。妻子得知后埋怨道:“家里沒有一點產業,子孫又都沒有一官半職,你為什么這么快就辭掉官職了呢?”李日知卻說:“書生至此,已過本分。人情無厭,若恣其心,是無止足之日。”妻子終于被他說服,夫妻二人于是心安理得地返回家鄉頤養天年。
“欲無度者,其心無度;心無度者,則其所為不可知矣。”人生而有欲,但須分清可得之欲與不可得之欲。貪婪非分的欲望,只會使人私心膨脹、道德淪喪、人格缺失。心不知足、行不知止,則沒有不敗者。如果沒有“知足”的智慧,缺少“知止”的境界,就極易亂了分寸、迷了心智。只有在欲望面前保持戒懼、知足知止,才能心清如水、正道直行。唐朝時,胡椒被稱為“黑色黃金”,甚至被當作薪水發給官員,擁有大量財富的人則被稱為“胡椒袋子”。而宰相元載被抄沒家產時,僅價格昂貴的胡椒就有八百石,換算后,相當于現在的64噸,即使他全府上下天天吃,也要吃上若干年。貪人無饑飽,胡椒亦求多。元載心中無戒,在欲望面前的不知足不知止,也讓他最終失去了所有。
止足之戒重在行、貴在恒,知“戒”不行“戒”,慎始不慎終,再多的“戒”也是虛的。白居易在《傷唐衢二首》中曾說:“自我心存道,外物少能逼。”只要心中有止足之“戒”,就能透過“利于小者”的表象洞察到其“必害于大”的后果,在日常生活中嚴格約束自己的操守和行為。也只有常懷持戒之心,面對誘惑和欲望,時時“向內看”,自省自警,知足知止,才能形成誘惑面前“以心卻之”的行動自覺,從而在知戒心安、守戒致遠中,永葆廉潔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