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善而從”出自《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君子要向賢德的人學習,見人之善就要虛心好學。告誡人們要反躬自省,向上向善,積極吸納他人的批評和建議,提升品德和修養。
“善”,會意字,本意為美好,與“惡”相對,特指人的言行、品德符合道德規范。《說文解字·誩部》注:“善,吉也。從誩從羊。此與義、美同意。”用作動詞,指善于、擅長,如《賣油翁》:“陳康肅公善射。”用作名詞,指好處,如《雖有嘉肴》:“不知其善也。”用作形容詞,指良好,如《出師表》:“以咨諏善道。”
擇善,要擁有判斷善的能力。《孟子·公孫丑章句上·第八節》有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子路面對批評,反躬自省,毫不埋怨,聞過則喜。虛心,一方面是誠懇接受建議與批評,另一方面是檢視自己,改正錯誤。《大戴禮記》有言:“君子不先人以惡,不疑人以不信,不說人之過,成人之美。存往者,在來者,朝有過夕改則與之,夕有過朝改則與之。”善不可失,惡不可長,知錯就改,也不失為善。
擇善,要善于吸納好的經驗和做法。林則徐廣交益友,虛心求教,秉持“但當保涓潔,弗逐流波奔”的處事箴言,以正直的人格結交正人君子,與仁人志士結下深厚的情誼,為后代樹立了清正廉明、勤儉淡泊的典范。北宋文豪歐陽修不矜不伐,恃才而不驕,在文學創作上始終保持謙恭態度,善于接納各種意見。其撰寫《醉翁亭記》時,采納樵夫行文要簡練的建議,實地考察瑯琊山,將文章開頭改成了“環滁皆山也”,留下了傳誦千古的名篇。《左傳·成公八年》:“從善如流,宜哉!《詩》曰:‘愷悌君子,遐不作人。’求善也夫!作人斯有功績矣。”恪守優良品性,方能行穩致遠,取得長足的發展。
擇善,提醒我們要戒驕戒躁。曾國藩一生節儉自守,嚴勉家人靜心修身,保持簡樸家風。《曾國藩家書》中曾說,“余家后輩子弟,全未見過艱苦模樣,眼孔大,口氣大,呼奴喝婢,習慣自然,驕傲之氣入于膏肓而不自覺,吾深以為慮”。其給次子寫信,“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貴氣習,則難望有成”。世家子弟,有一種天生的優越感,對人容易頤指氣使,所以曾國藩經常在家書中對兩個兒子提醒,要求兒子不得擺少爺架子,不能高聲呵斥仆人,要勤動手掃地、擦桌子。常懷謙卑之心,加強自我審視。
擇善而從,能錘煉品性修養,增強戰略定力。黨員干部應以謙虛謹慎的態度,兼收并蓄、廣聽忠言,多一些聞過則喜的主動性,用虛懷若谷的雅量面對批評意見,從中汲取明辨是非的智慧,給思想“除塵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