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時節,氣溫回升,干燥多風,楊、柳飛絮給人們的生活、出行帶來了許多煩擾。
四月如何不“飛雪”?——對楊、柳飛絮進行有效的防控!4月11日,河南省林業局總經濟師尚忠海、河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二級研究員樊巍做客河南政府網《在線訪談》節目,解析我省楊、柳飛絮成因,以及抑制楊、柳飛絮采取的相關措施。
河南省林業局總經濟師尚忠海(右)、河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二級研究員樊巍(中)。
成因丨楊、柳樹雌雄比例失調,與氣候、環境等也有關系
楊、柳飛絮是怎樣形成的?為什么近年來大家感覺越來越嚴重了?
“楊、柳飛絮是楊、柳樹種子傳播的自然現象。”樊巍說,楊、柳樹是雌雄異株,春季雌株花序授粉后,生成一串串蒴果,發育成熟后會逐漸裂開,白色絮狀茸毛攜帶種子便會隨風飄揚。“楊、柳飛絮本身是無毒的,也不是過敏源,但對人的呼吸道會造成影響,還容易引發火災。”樊巍提醒說。
楊、柳樹是重要的生態樹種、經濟樹種,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楊、柳樹的雌株速生性較強,早期生產上推廣使用的楊、柳樹品種多為雌株,這就導致了雄株、雌株比例的失調。隨著這些雌株進入成熟期,楊、柳飛絮問題就集中呈現出來了。
樊巍說,其實近些年來,隨著防控力度的加大,我省楊、柳飛絮已經大面積減少。但由于楊、柳飛絮還受氣候、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偶爾還會出現集中爆發的現象。
規程丨楊、柳飛絮防控標準年初正式施行
今年年初,我省正式施行《楊柳飛絮綜合防控技術規程》(以下簡稱《規程》)。這一地方性標準,對我省的楊、柳飛絮防控工作會起到多大的作用?
尚忠海介紹,《規程》明確楊、柳飛絮防控工作堅持“以人為本,安全高效;綜合防控,突出重點;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的原則,通過綜合防控,能夠使飛絮量明顯減少。
《規程》突出強調了“分區防控、精準施策、綜合治理”的指導思想,要求各地結合楊、柳飛絮發生規律和絮源調查,將楊、柳飛絮防控區域劃分為重點防控區和一般防控區兩個區域。同時,根據楊、柳樹栽植數量和發生程度,《規程》提出了綠化措施、物理措施和化學措施等三個方面防控措施。
其中,物理措施是通過噴淋、清掃等途徑,全面降低飛絮傳播。化學措施是通過對樹干注射赤霉酸等抑制劑,有效抑制楊、柳樹花芽分化,降低楊、柳絮產生量。
“比較而言,綠化措施是治本性的措施。”尚忠海說,根據營林綠化流程,分別采取調整樹種結構、推廣應用雄株優良品種、高接換頭、營造混交林、采伐更新等多種措施。通過調整區域樹種結構,逐步減少楊、柳樹栽植比例;通過在楊、柳樹造林綠化時推廣應用無絮楊、無絮柳優良品種,逐漸使飛絮量明顯減少,達到有絮不成災的目標。
措施丨推廣兩個無絮良種,建立綜合試驗示范區
楊、柳飛絮的治本措施,包括推廣優良的無絮楊品種。
“無絮楊品種具有生長速度快、材質好、耐旱、抗病、栽植成活率高、冠層結構好、樹形優美等優良特性,是我省城鄉綠化美化和營造農田林網的優良樹種。”尚忠海說。
尚忠海介紹,目前,我省培育、推廣的無絮楊良種有兩個,一個是“周雄1號”楊,由周口市國有西華林場(周口市無絮楊、柳協會)主持,與河南省林科院和河南農業大學共同選育出的,在西華林場、民權林場、中牟林場等地均有推廣種植。另一個是“豫雄1號”楊,由河南省林科院牽頭,河南農業大學、鄭州市園林局等單位共同參與培育的,在全省都有推廣運用。
樊巍介紹,今年省林科院專門設立了一項科技興林重大項目,對楊、柳飛絮綜合防控關鍵技術進行研究。一方面是對楊、柳飛絮防控關鍵技術進行優化,探索無人機葉面噴灑、樹干形成層涂抹等方式。同時,他們正在篩選赤霉酸增效劑,通過施藥方式的改進,將防治效果提高20%以上。通過科技攻關,最終讓楊、柳飛絮防治成本降低30%以上。
“我們建立了一個100畝的綜合試驗示范區,集中示范楊、柳飛絮綜合防控技術。”樊巍說,最終將形成高效低成本的楊、柳飛絮防控體系,為下一步楊、柳飛絮防控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推進丨穩步推進現有楊、柳樹改造更新
目前,我省楊、柳樹種植面積達到954.75萬畝,占全省喬木林面積的18.28%,城市、農村,道路、河渠均有分布。尚忠海說,楊、柳飛絮綜合防控工作存在點多、線長、面廣等問題,涉及多個部門。
為此,他建議,相關部門按照《規程》的要求,協調配合、協同發力,確保防控取得良好的成效。各地、各部門要站在建設生態文明和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高度,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充分認識楊、柳飛絮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科學有序地推進綜合防控工作,切實提升城鎮綠化檔次,為民眾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
尚忠海表示,各地林業部門要通過各項綠化措施的實施,調整現有林樹種結構,穩步推進現有楊、柳樹的改造更新,在新造林綠化中推廣楊、柳樹雄株優良品種,營造混交林,降低楊、柳樹雌株比例,減少絮源量,提高防控效果。(劉瑞朝 張家祺/文 李思豫/攝像 楊露露/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