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是天然的“大糧倉”。大食物觀下,林下經濟已經成為全國各地向森林要食物的新興陣地。這就需要提高林業資源利用水平,加快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拓寬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
記者從河南省林業局了解到,《河南省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已正式印發,從發展林業適度規模經營、推進林業產業提質增效、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能等八個方面持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以實現生態美、百姓富的有機統一。
推進丨利用林下空間,向森林要食物
森林是生態主體,也是“綠色糧倉”。作為水庫、錢庫、糧庫、碳庫的森林,每年為國家提供近2億噸森林食物資源,約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三分之一,是糧食和蔬菜后的第三大農產品。
我省如何更好地踐行大食物觀,向森林要食物?地處豫鄂陜三省接合部、八百里伏牛山腹地的西峽縣,是全省集體林經營權流轉試點縣、全省“兩山”轉化試點縣。西峽縣全縣總面積518萬畝,林業用地面積440萬畝。近些年來,該縣通過集體林權經營權力流轉,以實現規模經營,大力發展林下經濟。
根據了解,鼓勵群眾利用林下空間發展林藥、林菌、林禽等“林+N”,讓資源變資產、活樹變活錢。西峽向日葵中藥材種植合作社利用儲備林林下空間,建成中藥材標準化基地4000多畝,實現年度產值5000多萬元。
根據《方案》,我省將持續推進林業產業提質增效。實施興林富民行動,加快推動木本油料、種苗花卉、森林藥材等優勢產業升級。支持集體林業大縣發展核桃、油茶、月季、連翹等特色產業,到2027年,每個林業大縣因地制宜發展1~2個主導產業。
推廣林藥、林菌、林草種植模式,適度發展林禽、林畜、林蜂等林下養殖,積極發展林草根、莖、花、葉、種子等采集加工及竹藤、荊條編織,拓展景觀利用渠道。鼓勵各地開展森林生態產品推介、森林生態產品標志申請、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建設,培育一批“美豫名品”區域品牌。
方案丨放活經營權,促進規模經營
近年來,我省積極支持林下經濟、森林康養等產業的發展,推動林業經濟的多元化發展。
林業高質量發展,基礎便是適度規模經營。河南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說,我省集體林地面積為5895萬畝,約占全省林地面積的90%。分散粗放和小規模的集體林經營,不利于合理利用和保護森林資源,不利于推動集體林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為此,我省聚焦集體林地分布零散低效、林業產業發展滯后等問題,通過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進集體林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盤活林地資源,發展現代林業產業,從而加速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
《方案》提出,通過落實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積極推動林權流轉,培育適度規模經營主體。林地經營權可以依法再流轉或者依法向金融機構融資擔保。流轉期限5年以上的林地經營權可以向不動產登記機構申請登記發證,可以作為林權抵押貸款、申報林業項目、申請林木采伐及其他有關行政管理事項的憑證。
在此基礎上,我省鼓勵各地采取林地經營權流轉獎補等措施,引導農戶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流轉林地經營權。
支持丨綠色金融給支持,林業保險給保障
地處豫東南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帶的光山縣,林業發展長期以來面臨著林農、林企融資難、林權處置難、金融資本“進山入林”難等問題。
這些年來,光山縣通過構建抵押擔保貸款機制,推動金融社會資本進山入林,這拓寬了“兩山”轉化雙向通道,讓群眾端上了“綠飯碗”,吃上了“生態飯”。
實現適度規模經濟,大力發展林下經濟,離不開金融的支持。《方案》明確,擴大綠色金融支持范圍。支持金融機構開發符合林業生產經營特點的“益林貸”“油茶貸”等金融產品。擴大金融機構綠色金融服務對象,加大對家庭林場、林業專業合作社等新型林業經營主體的金融支持力度。
同時,將符合條件的林權交易服務、林產品精深加工等納入綠色金融支持范圍。支持開展林業經營收益權、公益林補償收益權和林業碳匯收益權等質押貸款服務。
另外,我省還將支持保險機構創新開發綠色經濟林、林下經濟、林業碳匯等各類林業保險產品。鼓勵地方政府將林業保險產品納入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獎補政策范圍。鼓勵各地完善承保機構市場競爭機制,提升服務質效。(劉瑞朝 張家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