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1月1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召開花山寨會議,根據黨中央和中革軍委副主席周恩來的指示,紅二十五軍決定進行戰略轉移。11月16日,紅二十五軍2980余人從河南省羅山縣何家沖出發北上,12月4日,到達盧氏縣叫河一帶(今屬欒川)。
此時,國民黨軍已在盧氏及其周邊布設“鐵桶陣”,紅二十五軍處境兇險。進入陜南必經之路朱陽關、五里川一帶,三天前已被國民黨軍第六十師占領封鎖,后有國民黨10個團的兵力從欒川、廟子鎮出發尾追,對我軍形成前后合圍之勢。
危急時刻,紅二十五軍決定另尋小道、避開敵軍,盡快進入陜南商洛山區。在多方尋找道路無果之際,紅軍手槍團戰士在盧氏縣橫澗鄉青山集市巧遇貨郎陳廷賢。
手搖撥浪鼓、挑著貨擔子的陳廷賢,時年23歲,為了生計挑擔奔走,叫賣糕點。
“我給你們帶路。”陳廷賢親眼見到紅軍買糧付款、紀律嚴明,是人民的軍隊,便主動提出為紅軍帶路。陳廷賢對同為山西老鄉的軍長程子華說,他知道一條鮮為人知的“油鹽”小道,能繞過朱陽關、五里川走到陜南。紅二十五軍領導當即決定,由貨郎陳廷賢帶路,快速隱蔽行軍。
12月5日凌晨,紅二十五軍聲東擊西,派小分隊到20公里外的朱陽關“號房子”,佯裝由朱陽關入陜。主力則由陳廷賢帶路,從叫河出發,翻過姬家嶺,到大石河村后轉西北方向,沿著“七十二道水峪河,二十五里腳不干”的深山峽谷隱蔽前進。部隊出峽谷沿洛河南岸西進,當夜趕到橫澗鄉下柳村望云庵一帶露宿。12月6日,在陳廷賢的帶領下,紅二十五軍走過“三十里路七架山”的羊腸小道,翻越柏盤嶺到達雙龍灣鎮河東村,當夜露宿河東村。戰士還在村后崖壁留詩一首:“民國世事不太平,東山有戰西動兵,要得黎民把福享,遍地瓜落滿地紅。”遺跡至今猶存。12月7日,紅軍兩路行進,側翼從徐家灣鄉經石斷河,過官坡鎮沙溝村,翻越狗爪垠到達蘭草村;主力則由陳廷賢帶路翻大夫嶺,出茄子河,經香山廟村,過官坡鎮,抵達蘭草村,紅二十五軍軍部駐扎在蘭草村關帝廟。正當國民黨軍疑惑不見紅軍蹤影時,12月8日晨,紅二十五軍在豫陜交界處鐵鎖關擊潰守關民團,進入陜南境內。國民黨妄想聚殲紅二十五軍于盧氏群山的企圖徹底落空。
帶路四天三夜,告別時,陳廷賢謝絕了紅軍給的15塊大洋酬勞,僅收下一張軍長程子華、政委吳煥先聯署的紙條,留作紀念。
此后,陳廷賢因給紅軍帶路受到國民黨反動派的嚴刑拷打。1957年,他申請入黨時,向黨組織匯報了為紅二十五軍帶路的事情。1984年1月,陳廷賢在盧氏縣城去世。
革命勝利后,紅二十五軍走出了97位開國將軍。當年的軍首長并未忘記陳廷賢,只因陳廷賢是山西口音而被誤記作“陳廷獻”,幾十年間數次尋找未果。1985年中央軍委派人到山西、河北、河南遍查,最終在盧氏縣獲悉“帶路貨郎”陳廷賢去世的消息。
1996年盧氏縣委、縣政府為陳廷賢立了墓碑,碑上刻著紅五星,銘記他的功績。《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戰史》用300字記述了貨郎陳廷賢為紅軍帶路的傳奇故事,由此,他被稱為“軍史布衣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