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象征和歷史的見證。石鼓通常由整塊石頭精心雕刻而成,鼓面中心飾有太陽紋,外圍則有旋渦狀的圖案,充滿動感。石鼓寓意豐富,象征多樣,包括警示與警醒、紀念與銘記、歷史傳承與文化記憶等。
行走鄉間,經常見到石鼓在古厝里端坐著,因為它的沉重和穩固,總是隨主人安居一隅,不曾挪移。鼓在民間有辟邪鎮宅和保平安之意,被奉為吉祥信物。我們在古厝建筑中,能見到一面面“鼓”,如,墊在木柱下的鼓狀柱礎,安放在古厝大門石墩之上的抱鼓石,擺設在廳堂天井邊供人休憩的石鼓,等等。這些民間常見的石鼓有著哪些意蘊呢?
北京孔廟大成門內,東西兩側石基上陳設著十只石鼓。這些石鼓上的石鼓文,最早刻于西周。李斯為秦始皇所寫泰山、瑯琊等紀功碑,有的掉在水中,有的毀于野火。但鐫刻在石鼓上的史料,卻安然無恙保留至今。金石學家把這些石鼓文奉為“石刻之祖”。
蘇東坡寫了一首《石鼓歌》,是說秦始皇焚書坑儒時的情景:“六經既已委灰塵,此鼓亦當隨擊掊”,可見,石鼓逃過一劫,有幸保存了下來。歷經朝代更替,石鼓又遇到宋徽宗這位喜好古詩文的皇帝,把它們從陜西鳳翔移至汴梁,置于保和殿稽古閣中收藏。后來金入侵宋,將包括石鼓在內的大量文物掠走……到了清乾隆年間,石鼓受到乾隆的重視。在乾隆八十歲壽辰之際,朝廷復制此鼓,分別放于北京孔廟和河北承德外八廟。原石鼓收入宮中。
為乾隆祝壽而復制的石鼓已變了樣,真有點像鼓了。它原來又是什么樣子?元代學者虞集說:“略似鼓耳,不盡如鼓也。”明《帝京景物略》:“高二尺,廣徑一尺有奇?!笨梢姼叽笥谥睆剑⒉幌窆?,民間俗稱為“石桶”。原來的文字刻在四周的壁上,而乾隆石鼓把文字刻在鼓面上。
在武夷山民間,古代用來祝壽的最沉重的禮物,恐怕就是石鼓了。至今還有不少石鼓遺存于古村落的古厝中。能得到石鼓作為壽禮,必是家族中德高望重之人。人倫禮序,長者為尊,一對石鼓分列廳堂之上,高壽者福貴滿堂,椿萱并茂,聲名流芳,坐此石鼓上,悠閑自在,或含飴弄孫,或搖扇聽風,其樂融融。民間作為祝壽禮物的石鼓雕工精細,大都雕有如意紋等。沉穩的石鼓,安然靜坐于民居中,既增加了生活情趣,又起到了美化居所的作用。
鼓,作為戰場上的助威神器,奏響進軍號令,護送凱旋捷報,人們無不崇拜它的氣宇軒昂。石鼓,同樣具有厚重的文化內涵,千百年來在民間影響深遠。人們借助石鼓的“神威”來辟邪,借助石鼓的穩重來鎮宅。隨著歲月遠逝,許多沉寂在民間的石鼓,端坐鄉間古厝悄無聲息,伴著歲月的更替。如今,我們在鄉村總會發現不同時代的石鼓。石鼓像古厝廳堂上的君子,寧靜、古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