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面上,白天鵝自由飛翔。杜杰攝/光明圖片
壽帶鳥張明云攝/光明圖片
蒼鷺張明云攝/光明圖片
【多樣的生物多彩的世界】
初春的清晨,在河南三門峽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以下簡稱“濕地公園”)青龍湖畔,陽光透過稀疏的云層,灑在寧靜的湖面上。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自由游弋的白天鵝優雅動人,湖畔觀景棧道上人潮涌動。
“這些白天鵝長途跋涉數千公里,從遙遠的西伯利亞飛來……正是因為三門峽優良的自然環境,白天鵝才年年來到這里。”一位家長指著白天鵝對身旁的孩子講解著。不遠處,一位手持相機的攝影愛好者正專注地觀察前方,看到有一對白天鵝飛來,快門聲響起,定格美麗的瞬間。
三門峽市位于北緯34.7°的黃河之濱,是我國最大的白天鵝越冬棲息地。
濕地公園位于三門峽市東西城區之間的生態區,以黃河、青龍湖、蒼龍湖為主體,是白天鵝的重要棲息地之一。現有面積8850畝,其中陸地6150畝,水面、灘涂2700畝。
天鵝湖是在黃河一級支流青龍澗河、蒼龍澗河河道治理的基礎上自然形成的水面,繞湖東去的黃河,穿湖而過的青龍澗河、蒼龍澗河,為白天鵝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棲息環境。
天氣晴朗時,漫步青龍湖邊,碧波蕩漾的湖水與湛藍的天空交相輝映;霧氣氤氳時,眼前的風光又是另一種意境,亦虛亦實,猶如一幅素雅的國畫。而在蒼龍湖南端,周圍林木蔥蘢、層林盡染,湖上的殘荷不僅為白天鵝提供了天然口糧,也增添了一份獨屬于初春的詩情畫意。
“天鵝的最佳觀賞時間就是清晨和黃昏,此時它們優美的身姿與山光水色融為一體,極具觀賞性。”攝影愛好者、白天鵝保護志愿者武躍峰說。每逢日出、日落時,湖面在霞光的映照下金光燦燦,白天鵝或成群結隊展翅翱翔,或徜徉水中嬉戲玩耍,或低頭覓食悠閑愜意……
由于白天鵝對水質極為挑剔和敏感,濕地公園管理處積極協調水利部門,借助黃河蓄水契機,引入黃河水改善天鵝湖水質。
“三門峽市天鵝湖因黃河水倒灌而形成。20世紀90年代,天鵝湖就是一個臭水溝,臭氣熏天、污水橫流,行人路過都必須掩鼻。通過治理,現在成了人們休閑游玩的好去處。”全國鳥類環志中心三門峽天鵝湖鳥類環志站站長高如意說。
良好的生態、適宜的氣候、安全的環境、充足的食物,三門峽黃河濕地由原來的天鵝遷徙停歇地變為越冬地。天鵝棲息地由4處增至9處,越冬大天鵝數量從10年前的2000余只增加至1.6萬余只。
為了讓“老朋友”安心落腳,今年,濕地公園增設大天鵝保護設施、設備及園區內智慧管理平臺、遠程監控攝像頭、草雕、座椅等,并協調周邊亮化單位對亮化設施進行調整,研究優化沿黃生態廊道(天鵝湖公園段)車輛通行路線,引導車輛遠離湖區,避免噪聲和燈光對棲息鳥類造成影響。
好生態引得百鳥來。“看!這么多紅嘴鷗,太美了!”來自陜西西安的游客顧燕燕興奮地喊道。
紅嘴鷗作為冬季的候鳥,每年長途跋涉從寒冷的西伯利亞飛來三門峽。它們體態輕盈,羽毛以白色為主,尾羽是深黑色,嘴巴和腿則是鮮亮的紅色。濕地公園管理處宣教科科長韓鐵艷介紹,這個冬季,三門峽市紅嘴鷗數量最多時有2000多只。
近年來,三門峽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扎實推進生態修復,建設了240公里沿黃復合型生態廊道,濕地保護率、森林覆蓋率分別達到53%、42%,天鵝棲息地增加到9處,野生鳥類從175種增加到300種左右,生物多樣性居中西部前列。
你瞧,濕地公園中,調皮的紅嘴鷗在空中輕盈地飛翔,時不時與天鵝“同框”,構成了一幅溫馨和諧的畫面。
(記者 王勝昔 丁艷 通訊員 王婉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