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記者從光山縣林業局了解到,近日,中共河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辦公室印發《2024年第二季度改革典型案例紅榜通報》(豫改辦文〔2024〕12號)通報21個典型案例,光山縣探索造林三種模式盤活集體林經營權,推動金融資本進山入林,拓寬"兩山"轉化雙向通道的模式,作為先進案例獲通報表揚。7月26日,《河南日報》以"拓寬‘兩山’路 吃上‘生態飯’"為題,對光山縣的經驗進行了報道。
近年來,光山縣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通過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探索實施信用擔保抵押貸款模式,成功推動金融資本向林業領域傾斜,為"兩山"轉化開辟了新路徑,讓當地群眾依托生態資源端上了"綠飯碗",吃上了"生態飯"。
咬定一個改革目標,激活林業改革動力。光山縣將信用擔保抵押貸款作為集體林經營權改革的重要抓手,成立了由縣長親自掛帥的試點工作領導小組,設立5個工作專班,制定了《光山縣集體林經營權流轉試點實施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形成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和政策支持。截至目前,光山縣已辦理林業貸款業務197筆,總額達9675萬元,有效破解了林業經營主體后續資金投入不足的難題,極大促進了林業產業發展。
組建兩個平臺公司,優化整合林業資源。為優化整合林業資源,光山縣政府分別于2019年和2020年成立了油茶發展有限公司和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油茶公司通過合作造林模式,建設油茶示范基地,帶動了群眾參與;而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則實現了林權交易的線上化、規范化,大幅提升了林農收益。截至目前,已流轉林地51起,流轉面積2.18萬畝,成交金額高達2.73億元。
探索三種改革模式,盤活集體林經營權。為了破解林權交易瓶頸,拓寬兩山轉化路徑,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形式,創新思路,因企施策,推動"資源變資產、活樹變活錢"取得了明顯成效,探索出三種創新模式:一是與國企合作,將林地資源入股進行碳匯交易;二是推動集體林經營權流轉,農戶以林地入股,設立專業合作社,實現統一管理、集約經營;三是采用"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造林模式,帶動周邊農戶就業增收。文殊鄉花山村黨支部與花山寨玉葉合作社合作打造的油茶林下套種黃金茶基地、光山縣好路子油茶公司與潑河鎮雀村合作建設的油茶套種金銀花基地,探索出"龍頭企業+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基地+農戶"造林模式,不僅盤活了集體林經營權,還促進了林業產業的多元化發展。
打通四條融資貸款通道,破解林業信貸難題。為解決林業信貸難題,光山縣走以林養林、以林富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一是暢通信息共享。與縣不動產登記中心信息共享,工作互補,探索不動產證和集體林經營權流轉證共存模式。目前已經受理辦理不動產證9起,面積3268畝,受理流轉證申請28起,流轉面積約23600畝。二是建立信用等級。聯合銀行部門對全縣所有農戶、所有村進行信用評定,對評級農戶授予信用等級,對符合條件的村授予"信用村";三是打通擔保渠道。協調河南農信擔保有限公司、光山縣金財擔保公司為林企貸款提供擔保;通過"信用等級""信用村",由擔保公司為林企提供擔保,進一步簡化貸款程序,方便林業經營主體貸款需求。四是量身開發金融產品。由縣林茶局、金融中心 、銀監部門牽頭,組織縣農發行、縣農商行、縣建行等多家銀行開發出"益林貸""金燕春茶貸""蘋果貸"等金融產品,提高授信等級,提供政策擔保,擴大了貸款額度。
通過一系列改革舉措的實施,光山縣的林業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一方面,林地資源得到了重新配置和高效利用,催生了多個規模化、標準化的油茶種植基地;另一方面,林農收入顯著增加,實現了土地流轉有收益、參與合作有分紅、就近務工有工資的多重收入來源。此外,改革還帶動了糧油生產的安全保障和生態環境的明顯改善,光山縣也因此先后獲批"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中國天然氧吧縣""省級生態縣""省級森林城市""全國第四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等榮譽稱號。(金宏輝 梅曙賢 江原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