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隨著黨中央對反腐倡廉工作力度的加大,開通了多種舉報渠道,使人民群眾隨時隨處能夠將問題反映給相關部門,這些舉報方式,也成為獲取黨員干部、監察對象問題線索的重要渠道,這么多渠道舉報方式都是由舉報箱衍變而來的。
但你知道嗎,舉報箱是怎么發明的,是誰如此睿智,居然想出如此絕妙的方法收集腐敗問題線索?讓我們且從《漢書》中尋找答案,他就是西漢名臣趙廣漢。
趙廣漢(?—前65年),字子都,涿郡蠡吾(今河北博野縣)人,西漢的一代名臣,是公認的中國古代十大清官之一。
一、為正風肅紀,發明舉報箱
公元前73年趙廣漢被漢宣帝任命為潁川(今河南禹州)太守。到任不久,發現許多土豪劣紳、地痞無賴結黨營私成風,獨霸一方,沒人能治,被欺壓的老百姓根本不敢公開來官衙告發。為了打擊歪風邪氣,正風肅紀,趙廣漢受存錢罐的啟發,令窯工燒制出形狀如瓶的器皿,有小口投放簡牘,可入而不可出,掛在官衙門側,“受吏民投書”。發現有人暗中投入舉報簡牘,便用鐵條鉤出或將“缿筒”砸碎取出。
趙廣漢發明的“舉報箱”,擴大了信息來源,能很快地掌握各種消息。
根據這些線索,官府組織力量打擊犯罪,使奸黨散落,盜賊不敢發。沒多長時間,潁川大治,趙廣漢威名大振,都傳到匈奴去了。
二、足智多謀,知人善任
趙廣漢精力過人,非常強勢,是天生當官的材料,他經常通宵達旦接見吏民,了解他們的情況。
他特別善于繞著圈來查究事情真相,比如他想知道馬匹的價格,就會先問狗的價格,然后再問羊和牛的價格,最后才問馬,通過詢問比較,合理推測,馬匹的真實價格就八九不離十了。
這就是“問牛知馬”成語的來歷,比喻從側面推究,得以明白事實真相。
趙廣漢對部下非常和藹,工作上有了成績,又總把功勞歸功于下屬,屬下都愿意和他推心置腹,愿意為他效勞至死。
趙廣漢還有個本事就是知人善任,最能了解部下斤兩,各人適合干什么不適合干什么,辦事是否盡了全力,他都心中有數。偶爾碰到耍小聰明的,趙廣漢都能很快得知,先是委婉勸告,如果還不改,那就不客氣了,立馬關起來,該收拾收拾,該判判,部下沒有不伏罪的。
三、清廉為官,執法不避權貴
趙廣漢出任京兆尹后,把舉報箱也掛到了官衙大門前,有人舉報博陵侯霍禹依仗父親霍光是當朝國丈、官任大司馬大將軍的勢力,非法開設酒坊、屠宰場,無人敢管。但趙廣漢不畏權勢,親自帶人查封了霍禹開的酒坊、屠宰場,并沒收全部工具、資產,皇后來求情都被他拒之門外。
不久,他又收到舉報總管杜建修建昭帝陵墓(平陵)的信,杜建在官場根基深厚、頗有人脈。建造平陵是一項浩大工程,杜建指使門客大量倒賣工程物資,從中牟取暴利。趙廣漢根據舉報信息,通過明察暗訪掌握事實,將杜建抓捕歸案。但杜建還沒被押到牢里,為他說情的高官、豪紳等就紛至沓來,送來大量的錢兩和名貴的珠寶玉器。趙廣漢拒收一文一物,也沒給說情人一點面子,在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的前提下,將貪官杜建斬首示眾。
京兆尹的職責在于管理京城,趙廣漢如此執法不避權貴,自然得罪了很多皇親國戚和當朝顯貴,但他威制豪強,使得小民能安居樂業,百姓無不交口稱贊。《資治通鑒》記載說他“京兆政清,吏民稱不容口”,對他評價如此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