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何良俊所著《四友齋叢說》記載,“白袍點墨,終不可渝”。意思是說一襲白袍若是著了黑墨,就永遠也洗不掉了。比喻做人做官要非常清正廉潔,不可如“白袍點墨”。“白袍點墨”的故事講的是:明代有一個叫山云的將軍,被朝廷委派到廣西做總兵,他聽說廣西那時候送禮受賄的風氣非常興盛,于是就問一個叫鄭牢的老吏自己是不是該入鄉隨俗。鄭牢就跟他說,你到廣西做官猶如“一襲白袍”,千萬不能入鄉隨俗,要不然“白袍點墨”,永遠洗不干凈。山云覺得很有道理,就又問,如果不收禮當地人不高興怎么辦?鄭牢說,朝廷嚴罰貪官,要殺頭你不怕,反倒怕這些人不高興?山云覺得這話非常有道理,于是堅持自守自律,潔身自好,在廣西做了十年清官,廉潔操守始終沒變。
“白袍點墨”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做人做官關鍵是要自己堅守道德準則,不能受到外界的影響和干預,特別是在社會風氣不正的情況下,依然需要自己明辨是非,不能受別人的影響,不能怕得罪人,要對自己負責,對天下負責。
“白袍點墨”的廉政啟示對于現代社會非常重要。這是一個充滿誘惑的時代,每一個誘惑都會讓人防不勝防,很容易被染墨。許多領導干部正是在不知不覺中,放松了警惕,被誘惑上鉤,被金錢俘虜。有的甚至已經行將退休,卻被拖下水。所謂“一日得失看黃昏,一生成敗看晚節”,到了晚年更要潔身自好,切不可為一時一己之私利而“一失足成千古恨”,點墨沾身一輩子都洗不干凈,只會留下深深的遺憾。所以陸游曾有詩寫到:“愈老愈知生有涯,此時一念不容差”。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清正廉潔是當好領導干部的底線,只有自己嚴守清廉,才能敢于堅持原則,新任領導干部等都如“一襲白袍”,要防止“白袍點墨”終不可洗凈。領導干部要善于拒絕各種誘惑,講官德、講原則、講底線,如果堅守不牢,防線就容易被打開缺口,潔白的衣服就容易被染色,就有了污點,而有了第一次,便會有第二次、第三次,就如同決堤的洪水一瀉千里、一發不可收拾,最終往往就會導致全線崩潰。
共產黨人以清正廉潔起家,早在1936年,美國記者斯諾訪問延安時,就被毛澤東、朱德等共產黨領袖們的廉潔節儉所深深感動,他甚至斷言這種廉潔節儉的作風會產生一種偉大力量——“東方魔力”。1949年美國大使司徒雷登對國民黨的軍官們說:“共產黨戰勝你們的不是飛機大炮,而是廉潔,是靠廉潔換得的民心。”
俗話說:“物必自腐,而后蟲生。”腐敗的誘發關鍵還是內因起作用。廉潔自守就像是一種抗原,但是貪欲的閘門一旦打開,就會如滔天洪水,一發不可收拾,所以關鍵還是要從自身做起,特別是要管好下屬、子女和身邊的工作人員,為各種誘惑關上大門,既要防止自己變節,也絕不能因為家屬和身邊工作人員而為他們充當保護傘,落下“白袍點墨”的悲劇。古人云:“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細節雖小,但是卻見風骨。善雖小,卻樂意為之;惡雖小,卻堅決不為。小事、小節中體現了政治,體現了形象,更關乎我們的人格。因此,要堅守底線,防微杜漸,慎微、慎初、慎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