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科普工作日益受到重視,科學知識的傳播渠道逐漸增多。9月15日至25日各地將集中開展全國科普日活動。今天,我們該如何做好科普?
科研人員變身為導演、演員,在實驗室里拍起科普短劇;00后大學生走進科技館,在孩子們心中種下科學的種子;大學教授做冊子、拍視頻、開講座,把農業新技術送到田間地頭;青年中醫們不斷上新視頻,讓更多中醫知識走進大眾生活……越來越多的人正以專業知識和創新方式,成為當之無愧的“科普達人”。
“我在實驗室拍穿越劇”
為洗不干凈衣服苦惱的古代女子白七娘,意外穿越到千年后的化學實驗室里,在“師兄”王博士的講解下學會了如何自制肥皂。再次穿越回古代后,白七娘不僅把衣服洗得干干凈凈,肥皂生意也做得紅紅火火……
以穿越劇情,做正經科普;短短幾分鐘,全是知識點。這么一部劇情有趣、內容專業的科普短劇《皂夢奇緣》,是由河南省科學院一群青年科研人制作的。
9月13日,記者在省科學院化學研究所見到主創團隊時,他們正在熱烈討論著即將推出的第二期短劇《荒野美拉德》。
拍短劇,從主創到演員,團隊里沒有一個人是科班出身——副研究員霍萃萌擔任制片人,掌管一切大小事宜;高級工程師陳繼紅是編劇,白天做實驗、晚上寫劇本;財務科副科長閆闖身兼導演、攝影、后期數職,一部手機、一個手持云臺就能上陣……
但要論起專業,這個團隊人人技術過硬。“作為專業的化學科研院所,我們有雄厚的專業知識基礎,可以說整個研究所的人都是技術指導,知識和技術儲備足夠多。”閆闖說。
說起做科普,霍萃萌和陳繼紅也是“老行家”。兩人都是河南省首席科普專家,自2020年起就持續開展“i科普”科技志愿服務,長期進校園、進鄉村,帶領廣大青少年感受科學的無窮魅力。
身為專業科研人員,時間精力有限,如何讓更多人看到專業、有趣的科普知識?他們把目光投向了科普短劇。
“我們也想創新一下形式,讓高深的科學知識趨向輕量化,讓前沿科學熱點更加大眾化。”陳繼紅說,科普不需要多么高大上,通過一些有趣的劇情和實驗,讓大家一聽就懂,一做就成,是團隊最大的心愿。
“如果說教育是在樹人,那么科學普及就是在播種。”霍萃萌說,“很多人覺得化學難懂、無趣,我們的使命就是把人領進門,讓他們看到化學之美、科學之美。”(記者 師喆)
“我在科技館當志愿者”
新學期開學后,河南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大三學生宋曉陽又回歸了忙碌的讀書生活,奔忙于教室、實驗室、圖書館和宿舍之間。
今年暑假期間,她有了個新身份——在河南省科技館當志愿者,擔任講解員。
從7月3日到8月底,每周5天的開館日,宋曉陽風雨無阻。一個假期下來,她在省科技館的志愿服務時長超過了280小時。
“我的專業是動物醫學相關領域,在動物家園展廳進行展覽教育服務,一方面可以為觀眾進行科普講解,另一方面也是對自己相關領域知識的學習鞏固。”宋曉陽說,每次講解時,她都會拖著小音箱從序廳走到尾廳,向觀眾介紹各類動物的生活習性、不同生態環境的特點以及展館的設計思路等。
長達6頁紙的講解詞,宋曉陽不到一周就全部背下來了。“一開始解說得挺生硬的,基本是死記硬背,有時候小朋友突然提問講解詞里沒有的內容,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她說。
“斑馬是白底黑條紋還是黑底白條紋?”“北極熊的毛發到底是什么顏色的?”一次次講解下來,宋曉陽的狀態越來越輕松,經常以提問的形式激發青少年觀眾的興趣。在她看來,科普是一個共同學習的過程,她在給小朋友種下求知種子的同時,也不斷充實著自身的知識儲備。
這個暑假,和宋曉陽一樣收獲滿滿的年輕人還有很多。來自河南科技大學、河南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等不同專業領域的大學生們,紛紛申請成為省科技館志愿講解員,與青少年分享科學的樂趣,讓更多的人感受到科學的魅力。
今年1月,省科技館與河南農業大學、河南財政金融學院、河南牧業經濟學院、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中原科技學院、鄭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6所高校完成簽約,探索館校合作新路徑。未來,會有更多大學生加入進來,在科普活動中點燃孩子們的科技夢想。(記者 師喆)
農業教授巧送新技術
“李老師,你來看,我們香菇干燥生產線增加了兩條!”汝陽縣十八盤鄉蒿坪村香菇種植戶張顏召隔老遠喊了起來,滿臉興奮。
他口中的“李老師”,是河南省首席科普專家、河南農業大學教授李瑜。正是在她的指導下,三年間,張顏召從不會種香菇到擁有香菇初加工企業,不但自己腰包鼓了,還帶動全村村民一起過上了好日子。
9月13日,記者聯系上李瑜時,她剛剛結束和臺前縣一位種梨大戶的通話。“他們咋都知道你的電話?”李瑜一笑,拿出一沓農業科普知識宣傳冊,冊子的最后一頁,清楚顯示著李瑜的科普號、微信二維碼和電話號碼。
帶上這些冊子,李瑜每個月都往農村跑。有科技大集、科普講座,在學校的支持下,她還組織河南農大的專家團隊深入農村一線,針對農戶在種植、加工和營銷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提供現場指導和技術支持,已有超3000人次從中受益。
田間地頭走得多了,李瑜發現,不少是共性問題,便留心記錄,組織18位專家從農作物病害防治、農產品貯運加工、智能農業、養殖等10個方面,錄制了“鄉村振興產業知識100問”系列視頻,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同樣由李瑜主創的“鄉村振興產業知識百千問”微視頻持續錄制,這讓她又萌發了“制作科普電影、讓更多人獲得科學知識”的想法。
經過一系列的籌劃,9月,一部講解面粉、食醋、大米等食品科學奇妙世界的農業科教電影,開始在全國69萬個行政村公益放映。
在李瑜看來,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科普的真正意義就是傳遞知識,解決田間地頭的實際問題,為農民增收、為土地增值、為效能增益。
如今,河南省首席科普專家李瑜工作室已經獲批。未來,更多的科普服務將走進鄉村,讓更多人享受到實實在在的科普紅利。(記者 樊雪婧)
青年中醫科普治未病
730天、300多條的科普視頻……一群青年中醫創作的科普視頻在網絡上“圈粉”。
“懶人不一定是真的懶,可能是氣血虛弱”“心弱的人,能吹空調嗎”“影響孩子增高的誤區,怎么辨別”……走進生活與大眾坦誠相待,他們用科普的方式讓大家“防病于未然”。
9月11日,記者走進鄭州市金水區昭然中醫館,見到了“圈粉”背后的科普創作主力,這群年輕人想的是——有什么“高招”讓深奧難懂的中醫知識走進大眾生活?
青年中醫劉雪艷告訴記者:“科普的前提是能共情,好的科普一定是在生活中隨時用得上。”于是,在劉雪艷的科普視頻中,著重講解她所擅長的兒科、內科等常見病、多發病方面存在的臨床誤區,“以案說法”,讓患者少走彎路。
青年中醫劉佳怡也深有體會,對于調理周期長的慢性病患者,有時會遇到癥狀反復,或是因為看不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而放棄治療。“這時候覺得非常可惜,其實再堅持堅持,治療效果就出來了。”劉佳怡說,在這個時刻,科普給搖擺不定的患者吃下了“定心丸”。
“喜歡科普的中醫,一定是熱愛生活的。就像藥食同源的中藥材,中醫理念也是源于生活,讓我們重新認識疾病。”一次來源于生活的科普經歷讓青年中醫劉一帆記憶猶新。在逛早市時,她想到秋梨雖能潤秋燥,但梨性偏涼,并不適合脾胃虛寒的人,于是她在梨水中添加了熟普,并調和為一款秋季滋補茶飲。在發布這一創新配方后,立馬收到網友的好評反饋。
“醫生的醫囑有時候就是藥引子,同樣科普也能成為藥引子,就是讓大家能聽懂可接受的方式,運用中醫的智慧從生活中受益。”劉一帆說。
科普之路漫漫,在做科普的兩年多里,這群青年中醫也在不斷成長。從中醫經方中一遍遍學習、反復總結臨床經驗、努力從患者的角度揣摩出發,把中醫知識生活化,以老百姓能理解共情的方式去科普,這群青年中醫在科普的路上不斷精進。(記者 李倩 見習記者 關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