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發展林下經濟助推鄉村振興”的提案收悉。現答復如下:
近年來,尤其是十部門意見實施以來,河南省立足糧食大省省情,突出“兩山”轉化實踐,把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納入農業結構戰略調整攻堅行動,抓住國家戰略機遇,采取一系列重要舉措,取得明顯階段性成效。截止到2023年底,全省林下經濟經營面積達到3792.92萬畝,占林地可利用面積達到60%以上。林下經濟綜合產值達到1095.27億元。
一、突出目標導向。“十四五”以來,河南省實施國土綠化提速行動,把林下種植、養殖納入森林河南生態建設目標,由省委、省政府與各省轄市簽訂目標責任書。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后,河南全面實施林長制,把林下經濟發展作為“兩山”轉化的重要目標,全面納入林長制目標考評體系,與科學綠化等生態建設目標同時謀劃、同時部署、同時推進、同時檢查,形成“兩山”轉化的目標導向。
二、強化規劃引領。國家林草局把河南確定為科學綠化試點示范省之后,河南從實際出發,把木本油料和林下經濟納入科學綠化試點示范省建設五年計劃,形成科學利用林地的總體布局。為重點培育優勢產業,相繼出臺了《河南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木本油料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河南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中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關于支持全省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河南省林下經濟發展規劃》《河南省林草林菌林藥行動計劃》等。
三、落實專項措施。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時對油茶、艾草和中藥材發展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省林業局成立了油茶、艾草和林下經濟工作專班,編制專項工作方案,確定15個重點縣,其中油茶重點縣8個,落實攻堅任務,細化責任清單,實行政策、技術、項目傾斜扶持。省林業局每年整合省財政獎補資金1000萬元,專項用于林下經濟發展項目的扶持和推廣。
四、深化改革探索。圍繞油茶、林草、林菌、林藥、森林康養,全省推廣光山、蘭考、西峽、南召、欒川等特色模式10個。各地相繼開發出“油茶貸”、“茶葉貸”、“艾草貸”、“林藥貸”、“雙儲貸”等綠色信貸產品。
五、加強科技支撐。省級和重點省轄市先后與科研院所開展科研創新共建,設立院士專家工作站(正在籌建),建立艾草、菌草、油茶、油用牡丹、食用菌等科創聯盟。整合科研力量,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落實科技特派員120人。建立種質資源庫、繁育苗圃和示范基地,形成優勢品種、特色品種培育技術標準158項,其中150項被列為省級地方標準。信陽市正積極推動組建大別山木本油料研究院。已開發出申林1號、申林2號等4個油茶新品種。信陽山茶油團體質量標準已通過專家評審。
六、優化發展環境。繼全國油茶產業發展現場會之后,又相繼承辦了油用牡丹、艾草、食用菌等全國性發展大會。全省“兩山”轉化試點示范創建活動把林下經濟納入模式探索主體內容,并優先開展單項創建。全省篩選確定第一批“兩山”轉化試點示范縣15個,西峽縣、淅川縣、靈寶市被自然資源部確定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創新試點。
2024年6月5日
聯系單位及電話:河南省林業局 0371-65906837
聯系人:蘇文
郵政編碼:450000
提案正文:
關于發展林下經濟助推鄉村振興的提案
2023年我省森林覆蓋率25.47%,其中林地面積6523.95萬畝、草地面積369.13萬畝、全口徑濕地面積1284.55萬畝。特別是通過采取優化生態空間、加強生態修復、強化生態保護、增強生態碳匯、壯大生態產業、厚植生態文化等措施,全省林草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不斷增強。截至目前,全省經濟林面積達1667萬畝,林菌(平菇、香菇)、林牧(雞鴨鵝等)、林藥(金銀花、板藍根等)、林糧(綠豆、豌豆)、林油(大豆、花生)、林菜(耐蔭菜)、林草(畜牧草)等林下經濟發展迅速,全年林業產值預計將超2300億元。林下經濟在促進林業發展提質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繁榮、鞏固脫貧成果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一、存在問題
一是產業化程度不高,產業鏈條短。發展林下經濟的主體主要是林農承包大戶和林業專業合作社,經營林地面積大多在幾十畝到幾百畝之間,現階段林下經濟產品結構相對單一,產業化程度不高,產業融合不足,現有林下經濟產品仍以銷售初級產品為主,深加工率低,產品附加值不高。
二是市場化水平低,品牌建設弱。大多數林下經濟產品為區域性自產自銷,在種養和經營品種選擇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市場意識和品牌意識,尚未形成成熟的經營模式和穩定的銷售渠道。經營主體對網絡推廣、電子商務等現代營銷方式運用不多,市場開拓能力不足。缺乏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地方特色突出的知名品牌,品牌影響力不足。
三是科技支撐不足,產業效益低。目前林下經濟科技水平有待提升,產品研發創新能力不足,成果轉化較慢,產品品質良莠不齊,尚未形成有競爭力的優質產能,影響林下經濟產品產量和質量的提高。尚未建立完善的林下經濟科技支撐體系,基層林業技術人才缺乏,科研設施水平滯后,科技推廣經費不足,先進實用技術在基層推廣普及力度不夠。林下種植、養殖多沿用傳統方式,科學種養技術掌握不足,林下經濟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成本高、效益低。
四是發展資金短缺,經營融資難。林下經濟生產經營環節存在不同程度上的融資慢、融資難問題。高標準林下經濟項目前期投入較大,多數經營者缺乏啟動資金,發展之初就受到限制,難以高標準起步、做大做強。一些山區林區基礎設施條件滯后,存在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配套不足的問題,制約林下經濟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二、意見建議
一是完善政策支持。鼓勵利用各類適宜林地發展林下經濟。鼓勵采取出租(轉包)、入股、轉讓等方式流轉集體林地經營權、林木所有權和使用權,允許通過租賃、特許經營等方式開展國有森林資源資產有償使用。符合政策的可向不動產登記機構申請依法登記造冊,核發不動產權證書,切實保障土地流轉各方合法權益;利用林地發展林下經濟的,在不采伐林木、不影響樹木生長、不造成污染的前提下,允許放置移動類設施、利用林間空地建設必要的生產管護設施、生產資料庫房和采集產品臨時儲藏室,相關用地均可按直接為林業生產服務的設施用地管理,并辦理相關手續。涉及將農用地和未利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應當依法依規辦理轉用審批手續。
二是科學擴大規模。根據各地森林資源狀況和農民種養傳統,以縣為單位合理確定林下經濟發展的產業類別、規模及利用強度。在不影響森林生態功能的前提下,鼓勵利用各類適宜林地和退耕還林地等資源,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產業。在保障森林生態系統質量前提下,緊密結合市場需求,極探索林果、林藥、林菌、林苗、林花等多種森林復合經營模式,有序發展林下種植業。促進林禽、林蜂等林下養殖業向規模化、標準化方向發展,積統籌推進林下產品采集、經營加工、森林游憩、森林康養等多種森林資源利用方式,推動產業規范發展。全面提高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促進形成各具特色的、可持續的綠色產業體系。
三是促進融合發展。一是完善上下游產業配套,推進林下經濟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產業等深度融合,依托林下經濟基地,發展各具優勢的特色觀光旅游、生態旅游、森林康養、森林人家、自然教育產業。二是培育壯大市場主體。鼓勵各類社會資本進山入林,以整合擴大產業規模、提升單位效益、提高精深加工、冷鏈貯運和營銷能力。積極發展家庭林場、林業專業合作社、股份合作林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引導適度規模經營,建立完善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提高林農組織化水平和抗風險能力。鼓勵返鄉入鄉農民工通過發展或參與林下特色種養殖及特色加工、物流冷鏈、產銷對接等相關產業,實現就地就近創業就業。
四是強化科技支撐。積極引導林下經濟經營主體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加強林下經濟應用技術的研究,加快科技成果的應用推廣。完善技術服務和技術推廣體系,建立林下經濟科技推廣轉化平臺,開展技術培訓和科技下鄉活動,利用“互聯網+”模式,加大林下經濟技術培訓力度,在林業網站建立林下經濟技術專欄,聘請專家做客答疑,及時做好林下經濟技術指導。龍頭企業、合作社要、發揮示范作用,帶動推廣機械化作業生產。鼓勵龍頭企業向前拓展原料基地建設,向后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