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英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支持內黃縣千年古棗園內古棗樹保護”的建議收悉。經與省商務廳、科技廳、文化和旅游廳、安陽市共同研究,現答復如下:
古樹名木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來的珍貴遺產,是森林資源中的瑰寶,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文化、生態、科研價值和較高的經濟價值。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對于保護自然與社會發展歷史,弘揚先進生態文化,推進生態文明和美麗河南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內黃縣位于黃河故道,有1500年的紅棗栽植歷史。歷年來,省、市、縣三級高度重視古棗樹保護工作,特別關注紅棗產業發展,多次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到古棗園進行調研,探討古樹保護方法與措施。
一、多措并舉,強化棗樹資源保護力度。一是實行掛牌保護。按照全國綠化委員會頒布的《全國古樹名木普查建檔技術規定》要求,按照樹齡分級對內黃縣千年古棗園內古棗樹進行掛牌保護,統一登記、編號、建檔,讓廣大群眾了解古棗樹的科學價值和文化價值,調動全民力量,積極參與古棗樹保護工作,增添綠色發展歷史底蘊。二是開展旅游資源普查。省文化和旅游廳2023年啟動了全省旅游資源普查工作,出臺《河南省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試行)》方案、《河南省旅游資源普查技術規程》等相關文件,召開旅游資源普查工作培訓會,對資源普查工作提出了全面要求。本次普查類別包含8個資源主類、26個亞類、116個基本類型,包含對古樹名木的詳細調查,為徹底摸清我省旅游資源奠定了基礎,為下一階段的資源保護與管理工作提供了技術保障。
二、政策扶持,促進內黃縣紅棗產業轉型升級。一是建設示范園。為促進內黃縣紅棗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內黃縣政府制定了以保護和發展紅棗產業園區為重點的紅棗園區建設獎補意見,對古棗樹標準化示范園每畝每年獎補500元,連補三年。2019年對古棗園落實獎補5萬元。2023年六村鄉政府、林業發展中心聯合行文申請古棗園管理保護資金10萬元,縣政府已經批復,正在履行手續。二是資金扶持。積極申報中央、省級科技興林和技術推廣項目,加強林業科技推廣和示范。經安陽市、內黃縣政府積極努力,2022年成功申報中央科技推廣項目——“灰棗新1號棗”高效豐產栽培示范推廣項目,項目總投資100萬元,建設時限為2年,目前該項目正在順利實施。三是開展技術培訓。開展棗樹種植技術培訓和組織棗農進行技術交流。不定期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采取現場培訓、發放技術資料等形式,對果農開展技術培訓,推廣綠色安全生產技術,指導果樹春季修剪、病蟲害防治、肥水管理、低溫預防措施等。組織召開紅棗技術交流會,對種植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實地交流和學習,解決了棗農種植管理技術中存在的問題。四是科技攻關促發展。隨著千年古棗園內的棗樹樹齡增長,樹體衰老,出現了“棗瘋病”疑難問題,自2020年來,林業部門聯合省林科院、河北農大等科研單位通過樹干輸液用藥、根部埋藥、嫁接抗瘋品種等方式進行試驗防治。經觀察,嫁接抗瘋品種這種方式有一定治療效果,2024年將持續與科研院所深化合作,擴大試驗范圍。五是科技項目支撐。省科技部門將“鮮棗采后黑斑病生防真菌的篩選鑒定及應用技術研究”、“冠突散囊菌固體發酵棗葉紅茶中試工藝研究及品質分析”等科研項目列入省科技攻關計劃經費支持項目;立項實施了“復合益生菌發酵紅棗枸杞飲料的制備工藝及功能研究”、“香菇多糖改善植物乳桿菌微膠囊穩定性及在發酵紅棗汁中應用研究”、“低GI紅棗汁制備的關鍵技術研究”、“基于低頻超聲波輔助植物乳桿菌發酵紅棗汁的關鍵技術研究”等科技攻關計劃項目。通過組織實施一系列科技計劃項目,鼓勵、支持和引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等積極開展紅棗特色功能產品研發,支撐了紅棗產業發展。
三、招商引資,做大做強內黃特色紅棗富民產業。一是舉辦紅棗文化節。支持、鼓勵內黃繼續舉辦內黃縣紅棗文化節、河南省農民豐收節分會場等活動,并以此為平臺開展招商推介,促成紅棗產業觀光旅游等特色項目落地,實現古棗園自然資源保護、紅色文化傳承、產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致富協同發展。二是圍繞紅棗產業鏈精準招商。充分利用臺資、港資、日韓和世界500強四個外資專班及粵港澳大灣區招商工作專班,圍繞紅棗產業上下游企業積極開展招商活動,促成一批深加工簽約項目,助力內黃紅棗產業提檔升級、高質量發展。三是強化內黃紅棗產銷對接。充分利用新春消費季、夏日消費季、中秋國慶“雙節”消費等節點性重大活動,支持內黃縣開展特色展銷活動。鼓勵內黃積極參加省市舉辦的各類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拓寬紅棗產品上行渠道,助力農民增收。鼓勵內黃積極發展電商直播、網絡銷售等新興消費,將直播帶貨與紅棗產業創新融合,擴大線上消費規模。
四、因地制宜,促進內黃紅棗保護發展。一是補充完善保護措施。按照相關技術規定,對內黃縣六村鄉千口村古樹園的每株古棗樹統一登記、編號、建檔、掛牌,加大保護力度,讓廣大群眾了解古樹價值,增強保護的自覺性。二是加快資金落實。積極與內黃縣政府溝通協調,加快推進古棗園10萬元補助資金落實。三是積極爭取項目支持。在政府專項債、種質資源保護方面加大對古棗樹的項目申報和支持力度。積極爭取國家、省級財政古樹名木保護資金,支持古棗樹園進一步發展。四是加大紅棗產業宣傳推介力度。針對內黃大棗—“扁核酸”品種,加快產品開發力度。利用國家、省、市和縣等宣傳推介平臺,加大宣傳推介力度。支持、鼓勵內黃積極參加中國(漯河)食品博覽會、第七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博覽會暨第二十六屆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廈洽會、河南投洽會等各類活動,對內黃紅棗產業予以重點推介,爭取國內紅棗深加工頭部企業落戶內黃。五是加大技術支持力度。2024年,省科技部門已將“紅棗真菌毒素污染特征和防控技術研究”列入河南省重點研發專項項目。今后將不斷加強對紅棗特色功能產品研發的支持,持續將相關科研方向列入科技計劃,鼓勵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申報相關領域科研課題,加強紅棗特色功能產品科學研究、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建立完善技術創新平臺,通過實施一系列舉措,以科技賦能,助推紅棗產業發展。
感謝您對古樹名木保護工作的關心和支持,希望您一如既往的關注我省林業生態建設。
2024年6月5日
聯系單位及電話:省林業局 0371—65801781
聯系人:李懷占
郵政編碼:450003
建議正文:
關于支持內黃縣千年古棗園內古棗樹保護的建議
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地處太行山東麓,黃河北岸,位于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內黃縣歷史上沙丘連綿,常年干旱,然而棗樹的耐旱、耐澇、耐堿性,使其在這片特殊的土地上頑強生長。內黃縣素有"棗鄉"之稱,內黃大棗已有1500多年的栽培歷史,是歷代帝王之貢品。《內黃縣志》記載:"唐宋時期已有大面積種植。"
內黃大棗--“扁核酸”紅棗品種是內黃縣特有紅棗品種,是國家原產地保護農產品.其氨基酸、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可溶固形物,遠高于其它品種,經檢測,其中的環磷酸腺苷、環磷酸鳥苷含量特別豐富,比其他品種高1倍以上,有"百果之王"和"活微生素丸"之譽,有益心潤肺、合脾健胃、舒肝健脾、益氣生津、養血安神、補血養顏等功能,尤其是鮮棗中富含的環磷酸腺苷(CAMP)等生物活性物質,對冠心病、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有顯著療效,而且對人體內的癌細胞有較強的破壞和抑制作用。內黃“扁核酸”鮮棗脆甜,干棗甜中略帶酸味,健脾開胃,有藥補功效,本草綱目入藥大棗優選內黃“扁核酸”品種。民間素有“一日吃三棗、終年不見老”的美譽。回望千年,世代興衰,千年古樹還承載了農耕文明傳承、紅色沙區兒女抗擊外敵入侵的沙區紅色精神文化。保護自然遺產,弘揚歷史文化,傳承紅色沙區精神,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勢在必行。
內黃縣千年古棗園位于內黃縣六村鄉千口村村南,2005年被縣政府認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為保護六村鄉千口村內的千年古棗樹,于2019年由千口村兩委協調成立了《內黃縣古棗園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公司股東以集資入股形式籌措資金,對千年古棗園內的古棗樹進行系統規劃保護,承辦了內黃縣紅棗文化節、河南省農民豐收節分會場等活動。公司長期致力于千年古棗樹宣傳開發保護工作。但近三年來,千年古棗園內古棗樹保護資金一直由內黃古棗園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股東貸款運轉,現由于公司運轉經費嚴重不足,保護資金已無力承擔,保護工作無法運行,如不進行后續保護,千年古棗園內的古棗樹將面臨被濫砍濫伐,病害侵染而消亡。
為進一步擴大內黃大棗扁核酸品種棗特色農產品影響力,推動內黃扁核酸棗產業提檔升級、可持續發展,努力實現生態增綠、產業增效、農民增收,建議對內黃縣紅棗產業發展予以重點支持:
一是加強資源保護。為更好推進棗樹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建議從省級層面研究出臺棗樹資源保護政策,出臺價格保護政策,保障棗樹種植基本收益;設立縣級千年棗林景區管委會,統籌推進內黃千年古棗林保護與開發;針對古棗樹既是稀缺森林資源,又是紅色文化傳承的特點,從自然資源、文化旅游角度,對上協調爭取設立專項保護資金。
二是支持產業發展。建議支持內黃縣謀劃實施古棗林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等一批優質項目,與科研院所深化合作,加大紅棗特色功能產品研發力度,加強內黃扁核酸棗鮮食新品種選育,打造扁核酸紅棗農業示范園。
三是加大宣傳推介。建議抓住“內黃大棗”獲批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有利契機,從省級層面在對外招商活動中對內黃紅棗產業予以重點推介,幫助策劃包裝更多有內涵、有價值、有吸引力的特色棗產品,加大對紅棗深加工企業的招引力度。同時,在各類社會主流媒體上加強對內黃扁核酸棗的宣傳,將內黃千年棗林景區與周邊地區景區統籌打造精品農業文化旅游路線,吸引更多的游客來內黃參觀游覽,更深層次了解內黃大棗,激發紅棗市場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