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河南省委會:
貴單位提出的“關于加強黃河故道林業生態建設,助推河南綠色生態發展的提案”收悉。經與省教育廳共同研究,現答復如下:
一、堅持規劃引領,實現高質量發展。省政府印發了《河南省“十四五”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和森林河南建設規劃》(豫政〔2021〕46號),明確提出加強黃河故道綜合治理。省林業局聯合7部門編制了《河南省防沙治沙規劃(2021—2030年)》,黃河故道沙區是重點建設區域,通過高標準建設農田林網、營建防風固沙林、退化防護林修復、森林撫育、發展沙區特色產業,積極培育一批競爭力強、輻射面廣的龍頭企業,帶動沙區調整產業結構。充分利用黃河故道及支流水利等自然資源,因地制宜進行綜合治理和開發,預防土地沙化,遏制沙化土地蔓延,從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土地承載力和人口環境容量明顯增強,實現農村綠化美化和農民脫貧致富,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二、突出區域特點,營造優美生態環境。一是構建黃河故道生態防護林體系。大力實施農田防護林、防沙治沙工程,有效提高農田防護林的防護效益,減少風沙對黃河故道區域農田、村莊的危害,改善黃河故道生態條件。目前,建成了134公里的黃河故道骨干防護林帶,林木覆蓋率達45.7%,黃河故道區域農田林網控制率達到90%、水系林木綠化率達92%、道路林木綠化率達94%。二是加大森林、濕地公園建設力度。以黃河故道生態保護為目標,實施森林、濕地保護恢復工程,以保護恢復為主,減少人為因素對黃河故道區域林木資源、濕地資源、野生動植物資源和重要水源的破壞。建成黃河故道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級生態公園以及省級森林公園和國家級濕地公園6處。三是林種樹種結構進一步優化。沿黃河故道造林樹種以楊樹、泡桐、刺槐、柳樹、苦楝等鄉土樹種為主,適量搭配大葉女貞、紅葉石楠、大葉黃楊等常綠樹種,改善樹種單一、結構不合理、病蟲害易發生等現象,優化林種樹種結構,提高林業生態效益。四是森林質量明顯提升。在黃河故道區域4個國有林場實施森林撫育、低質低效林改造工程,加強修枝撫育、間伐、森林病蟲害防治、割灌除草,提升林分質量,有效控制美國白蛾、楊樹食葉害蟲和泡桐叢枝病的發生。
三、堅持多元發展,加強林業特色品牌培育。一是推進用材林鄉土化。黃河故道沿線各鄉鎮不僅大力發展楊樹、泡桐優勢樹種,還積極發展刺槐、千頭椿、苦楝、柳樹、榆樹、楸樹、銀杏等鄉土樹種,在4個國有林場建成了2萬畝的國家公益林和4萬畝的國家儲備林基地。二是推進經濟林基地化。民權縣以蘋果、葡萄種植為主,梁園區以桃、杏、李、大櫻桃為主,虞城縣以蘋果、梨、優質雜果為主,寧陵縣以酥梨、白蠟桿為主,開展名優經濟林基地建設。沿黃河故道區域新發展名優經濟林3.6萬畝。三是推進花卉苗木規模化。在黃河故道區域大力發展花卉苗木,實施林苗一體化,建成了2600畝法桐、白蠟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3800畝紫穗槐育苗基地、1600畝杜仲林苗一體化基地。四是做強木材加工產業。依托黃河故道林業資源,蘭考縣做大做強木材加工產業,全縣現有木制品加工企業564家,林業經營合作組織34家,專業木材交易市場2個,林產品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縣林業總產值達101億余元。五是發展生態旅游。依托黃河故道區域林果資源、濕地資源、野生動植物資源、生態文化資源,整合生態旅游線路,大力發展戶外運動、休閑采摘、農家樂,開展鄉村游、生態游、騎行游和徒步旅行等活動,先后舉辦4屆徒步穿越黃河故道花海和2屆徒步穿越黃河故道林海活動。
四、加強宣傳,打造自然教育基地。近年來,全省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高度重視林業生態文明在學校和青少年群體中的落實工作,結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堅持抓好宣傳教育,對促進我省綠色生態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大中小學教學計劃,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推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環保知識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省教育廳自2017年以來在全省遴選認定了23家中小學自然生態類社會實踐教育基地,包括自然景區、生態保護區、野生動物保護基地等資源單位,引導學生們感受祖國大好河山,樹立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
五、強化專業建設,做好生態文明人才培養。支持引導省內高校主動適應河南綠色生態發展需求,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學科建設,加大高層次人才培養力度,為我省生態文明建設培養專業人才。截至目前,河南農業大學等高校開設有林學生態類本科專業點96個,河南農業大學的林學專業入選國家首批一流專業建設點。推動62所省內高職院校開設生態環保相關專業點79個,年均招生1.3萬人,為我省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下一步,省教育廳將認真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重大戰略部署,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依托省內教育資源,深化林學生態類教育教學改革,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適度擴大研究生培養規模,為黃河流域林業生態建設提供更多專業技術人才。同時,圍繞基層員工的學歷教育需求,開展線上線下繼續教育,提升現有基層人員專業技能和水平,為黃河流域林業生態建設和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教支撐。省林業局做好省級科技特派員選派管理和林草鄉土專家評選工作,針對林農需求,適時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線上線下相結合,及時宣傳林草科技大講堂有關信息,為造林大戶、林業專業合作社等提供專門的線上科技講座。
六、進一步做好林業科普宣傳。抓好世界濕地日、植樹節、愛鳥周、野生動物宣傳月、科普日、科技活動周、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等重要節日的宣傳和科普工作,同時在知識產權宣傳周、科技活動周等時間節點,組織全省林草系統統一開展宣傳活動,重點宣傳生態文明、植物新品種保護、林草花鳥等內容。聯系中小學組織林業講解員開展研學活動,寓教于樂,提高青少年熱愛自然的淳樸情感。讓青少年走進森林、感悟自然、增強生態文明意識,培養孩子們正確的生態價值觀,持續推進林業生態文明教育事業。定期(不定期)舉辦林草科普創作研討活動、林草科普知識競賽,營造“人人愛科普、人人愛林草”的社會氛圍。
感謝貴單位對林業生態建設的關注和支持!
2023年6月16日
提案正文:
關于加強黃河故道林業生態建設 助推河南綠色生態發展的提案
2019年9月,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并強調要“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統籌謀劃,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黃河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母親河,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最早的搖籃,也是中華文明最早的發源地。黃河,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多沙河流。她“善淤、善決、善徙”,形成了中國河流中最為宏闊的三角洲,造就了中、東部地區最為廣袤的沖積平原。從廣義上講,凡是黃河曾經流經的河床及其所遺留下來的故有河道,皆可稱為黃河故道。而在學術界和民間習慣上,黃河故道則特指位于今黃河河床以南、淮河流域北部、1855年黃河北徙前夕、河南蘭考以下至入海口的黃河河道。在我省集中在蘭考、民權等地。
我省黃河故道內湖泊、森林、濕地、草灘密布,碧水蕩漾,綠樹參天,為水生物的生存及鳥類的棲息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生物資源多樣性極為明顯,但林業生態建設發展還存在一定短板和不足:
(一)新增造林面臨困難。耕地保護政策調整、建設用地預留等原因致使造林空間受限,可開展造林綠化的區域進一步減少,在現有林地上對綠化進行完善提升、在零星的邊角地上挖掘綠化空間,對森林資源的實質性增長作用將十分有限;山區困難地造林支撐不夠,由于立地條件太差、放牧現象嚴重、澆水困難、資金投入少等多種原因,綠化任務還相當艱巨。
(二)森林防火基礎薄弱。森林防火工作涉及內容和范圍越來越廣泛,越來越多的暴露出森林防火工作不足。一是森林防火工作人員數量和能力不足。包括日常填報、督查、火災預防、預警、視頻監控和早期撲救工作,工作任務增加、要求也越來越高。森林防火工作人員人員數量、工作能力都需要加強。二是經費投入不足。森林防火裝備更新、升級換代較慢,不能有效組建相對固定的森林防火專業隊伍,進入森林防火緊要期,林區干旱少雨、氣溫偏高,林地內可燃物增多,森林防火壓力較大。
(三)林業科技化管理水平不高。農村基層林草技術人員短缺,全省尚沒有統一的林業管理信息化平臺,以支撐提高林業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需要。
針對以上問題,如何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構建林業新發展格局,成為黃河故道林業發展亟需解決的問題,因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制定發展規劃。建議省級層面出臺黃河故道聯席會議機制,加強省內黃河故道涉及市縣之間的合作,在此基礎上,積極與其余三省故道沿線市及縣市、區開展區域合作,并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實現我省黃河故道林業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二)打造生態林帶。作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主陣地,黃河故道應積極實施林帶提升工程,積極建設農田防護林,營造多樹種混交林,科學配置防風固沙的鄉土樹種,適量栽植園林綠化樹種,確保黃河故道特色,打造黃河故道綠色生態走廊、歷史文化走廊、旅游觀光走廊,探索讓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讓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綠色發展路徑。
(三)堅持多元發展。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的歷史機遇,以項目為載體,著力打造全域產業融合發展經濟帶。一是按照“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的原則,完善政策體系,建立政府長效投入機制,拓寬融資渠道,廣泛吸納企業等社會資金參與。二是積極爭取國家、省項目和資金支持,力爭把黃河故道打造成生態公益林和國家木材戰略儲備林基地。三是強化產業引領。加快實施林業品牌發展戰略,拉長林業產業鏈條,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抓好林下經濟作物種植和養殖,帶動群眾增收致富,讓群眾享受更多的生態紅利。
(四)打造自然基地。要加強保護地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提高大鴇等珍稀瀕危鳥類的監測水平;完善自然保護地基礎設施、宣教設施,開展自然教育活動;鼓勵和引導各類自然保護地、城郊公園、古驛道、科普場所、自然場所、重要生態廊道等參與到自然教育工作中,適當利用景觀資源開展生態友好型旅游活動,打造優質自然基地,為我省繼續提供優質生態產品及公共服務。
(五)注重人才培養。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特別加強基層人才培養,實施林草科技創新人才建設計劃,激發人才隊伍創新活力。依托涉林涉草院校開展線上線下繼續教育,提升專業人員專業水平,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完善鄉土專家服務機制,選派科技特派員下鄉入企,培訓基層林農。
(六)注重科普宣傳。利用“世界濕地日”、“植樹節”、“愛鳥周”、“野生動物宣傳月”等涉林重要節點,普及各類生態保護知識,營造濃厚氛圍。利用報紙、電視、網絡、社交平臺和數字媒介等各種渠道,加強林業生態建設與保護、富民產業發展、生態文化弘揚等方面的宣傳報道,激勵社會各界積極投身林草濕地保護發展,形成全民共建、全民共享、全民受益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