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造林是增加森林資源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美麗中國的重要舉措,對生態文明建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十三五期間,我省扎實推進國土綠化行動,積極開展生態保護修復,不斷加快綠化建設的步伐,森林覆蓋率達到25.07%,森林蓄積量達到20719.12萬立方米。
當前,造林綠化仍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其中之一就是造林用地的問題,據了解一些地方確實存在違規占用耕地綠化造林的情況,造成了耕地隱形流失。去年國務院印發通知明確要求,嚴禁違規占用耕地綠化造林等各類耕地“非農化”行為。作為林草行業主管部門,我們要充分認識耕地保護的緊迫性和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切實履行林草部門耕地保護責任,妥善處理好生態保護修復和嚴格保護耕地的關系,在繼續嚴格執行現有制度規定的基礎上,采取有力措施,強化監督管理,及時糾正存在的問題。
為妥善處理好耕地保護和造林綠化的關系,我們可以按照科學綠化指導意見,提出以下對策。
一、科學規劃方案,堅持頂層設計
根據全省自然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結合國土空間規劃,疊加實施國土空間“一張圖”,編制“十四五”林業發展規劃和綠化規劃,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依法依規劃定綠化范圍邊界,合理確定綠化目標和規劃指標,全面優化生態空間、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從規劃設計上避免出現違規占用耕地或基本農田綠化造林的情況。
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南水北調中線干渠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和任務,具體謀劃實施我省的國土綠化重點工程、科學綠化示范項目,統籌自然生態系統全方位建設。
二、合理安排綠化用地,堅持因地制宜
以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和國土空間規劃為基礎,綜合考慮土地利用結構、土地適宜性等因素,科學劃定綠化用地,實行精準化管理。以宜林荒山荒地荒灘、荒廢和受損山體、退化林地草地等為主開展綠化。根據我省綠化造林的現狀分析,深入挖掘綠化潛力,將山區困難地、石漠化土地、黃河灘區及沙化土地、廢棄礦山、公路干線兩側污染土地及其它嚴格控制類土地(簡稱“六塊地”)作為今后一段時期國土綠化的主戰場。
山區重點開展增綠提質增效,推廣困難地造林技術與經驗,封育結合、多管齊下,加快退化林修復,有效提高涵養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平原區重點完善林帶林網,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營建以溝河路渠為骨干的防護林林帶,補造改造殘缺林帶和低效林網,形成完善的平原農田防護林體系;廊道重點是完善提質,依法依規,部門協同推進鐵路、公路、河渠、水庫等綠色通道建設,處理好糧食安全和生態建設的關系,充分利用鐵路、公路等通道兩側的荒山荒地、邊角地、廢棄地、未利用地、垃圾山、廢棄礦山等區域開展生態修復。
三、穩步推進退耕還林還草,建立長效機制
積極推進國家退耕還林還草政策的實施,在群眾自愿的基礎上,穩步有序落實國務院已批準我省的25度以上坡耕地、陡坡梯田、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嚴重污染耕地的退耕還林還草任務。科學配置林草植被,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優先選用鄉土樹草種,營造混交林,加強退化林修復。充分發揮退耕還林還草的作用,結合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需要,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林果、花卉苗木、林下經濟等綠色富民產業,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
四、高效推進城鄉綠化,堅持節儉務實
統籌考慮生態合理性和經濟可行性,節儉務實推進城鄉綠化。充分利用城鄉廢棄地、邊角地、房前屋后等見縫插綠,推進立體綠化,做到應綠盡綠。增強城鄉綠地的系統性、協同性,構建綠道網絡,實現城鄉綠地連接貫通。
圍繞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推進村莊及周邊區域綠化,鼓勵農村“四旁”(水旁、路旁、村旁、宅旁)種植鄉土珍貴樹種,打造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共建宜居宜業宜游美麗鄉村,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五、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
立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觀和自然生態價值觀,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從國土空間規劃統籌劃分城鎮用地空間、生態用地空間和農業用地空間,嚴格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和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科學確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及森林覆蓋率、河湖水面率等指標,實現山水林田湖草沙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區域統籌、綜合治理,避免“種樹的只管種樹、治水的只管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出現顧此失彼的情況。同時積極探索土壤修復和地力養護的科學方法,適度調整種植結構,發展現代化觀光農業、生態農業,實現山水林田湖草有機結合,構成生態多樣性,進一步發揮生態涵養、自然休憩等復合功能,提升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
在自然資源統一監管的背景下,既要守住耕地紅線,扛穩糧食安全重任,也要推動國土綠化,守好生態安全責任。為河南生態強省建設貢獻林業“綠色”力量,科學推進國土綠化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