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安吉考察調研時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黨的十八大后“兩山論”在全國得到廣泛應用,十九大更是將“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寫入黨章。新時期,如何在持續貫徹“兩山論”上做文章,作為林業人,我們任重而道遠。
一、深刻理解“兩山論”的重要內涵
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歷數各發達國家發展史,大都經歷了從犧牲環境換取經濟發展到意識覺醒再到保護發展的轉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體現了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間的辯證統一,進一步闡述了綠水青山不僅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也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保護生態環境不僅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更是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后勁。新時期,面對以生態振興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任務,面對人們宜居生活的美好愿景,面對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目標,更需要我們在深刻理解、深入貫徹“兩山論”上下功夫,切實立足崗位干事業、搶抓機遇謀發展。
二、科學理解“兩山論”轉化意義
“兩山論”轉化是雙向的而不是單向的,金山銀山能建設出更好的綠水青山,而更好的綠水青山利于向金山銀山的有效轉化。在生態資源優勢不夠顯著,亟待改善時,需要通過加大資金投入開展科學的環境治理與修復,實現金山銀山向綠水青山的高效轉化;在生態資源優勢顯著,就可以通過適度而有序地開發利用,實現生態產品的價值化,完成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同時,也要充分認識到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的初衷是保護好、建設好綠水青山,“兩山論”轉化不能以破壞犧牲綠水青山為代價。一直以來,我省始終將生態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從建國之初全省森林覆蓋率7.81%到2008年林業生態省建設之際的20.16%,再到2020年底的25.07%,我省生態狀況顯著提升、保護體系日益完善,也為“兩山論”轉化提供了良好的資源優勢。
三、打通“兩山”轉化途徑
新時期,如何在環境保護中促進社會發展,切實將生態資源轉變為帶動當地經濟提升的生產力,我有以下幾點淺見:
(一)依托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森林旅游。一是發揮生態優勢助推森林旅游。截至2020年底,我省共有各類自然保護地324處,其中自然保護區30處,風景名勝區35處,地質公園32處(世界地質公園4處),森林公園129處,濕地公園98處;國有林場84個,完善的機構設置和多樣化的生態資源是我省發展森林旅游的顯著優勢。充分發揮各類自然保護地和國有林場的資源優勢和品牌優勢,按照特色化、精品化、規范化的要求,著力打造以太行山、嵩山、伏牛山、桐柏—大別山等山區森林旅游為主線,以近郊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國有林場等為補充的森林旅游網絡。二是壯大花事盛會創建特色品牌。發揮地方特色和本地名優新特花卉優勢,以洛陽牡丹文化節、開封菊花文化節、許昌花博會和二梅展、南陽月季花會等花事盛會為平臺,以會邀友、以花促游,建立我省花事旅游新名片,提高知名度,推進旅游產業的加速發展。
(二)著眼生態優勢大力推動森林康養。一是強化多部門協調對接。森林康養是一個跨產業、多業態、復合型的系統工程,發展好森林康養,就要在加強頂層設計、強化系統謀劃上下功夫。各地市林業主管部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加大與醫療、交通、民政、體育、文化、旅游等部門的溝通協調和政策對接,科學制定政策文件,編制發展規劃。二是積極培育森林康養精品。堅持突出地方特色,充分挖掘森林中的各種資源,形成以省級以上森林康養基地建設為重點,以森林古道、森林人家、森林氧吧、森林康養鎮(村)等建設為支撐,推動建立集森林旅游、醫療養生、康復保健、教育文化、健身休閑等為一體的高質量、高效益、高水平的森林康養品牌。
(三)拓寬產業空間科學發展林下經濟。經不完全統計,我省現有林下經濟類企業20家,林下種植養殖產業化集群11個,林下經濟發展缺口較大。為充分挖掘市場潛力,應以當前林下經濟類企業和林下種植養殖產業化集群為引領,以國有林場為重點,按照一地一規、一場一策的原則,引導各地結合自身實際,因地制宜發展林花、林藥、林蜂、林禽、林畜等多形式林下經濟;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規定,通過項目支持、資金傾斜、人才引進等措施加大各方面投入,積極探索以獎代補、先建后補、貼息貸款等形式,吸引個體和公司參與進來,推動我省林下經濟等林業產業高效發展。充分發揮先進示范帶動作用,各地市林業主管部門牽頭組織開展經常性的經驗交流和技術指導培訓班,不斷推廣林下經濟產業新理念、新機制、新技術和新成果,全面提升管理能力和技術水平。
(四)深入挖掘自身優勢拓寬森林價值。一是開發多樣化森林產品。我省地跨暖溫帶和亞熱帶,氣候適宜,兼有南北樹種,林業資源十分豐富,為發展森林產品提供了優勢條件。在兼顧資源保護與經濟效益的同時,深入挖掘森林潛力,加大對可食用、藥用、油用等為主要目的的經濟林種植力度,實現森林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融合。發揮森林食品原生態、無污染、營養豐富、綠色安全等特點,迎合當代人對綠色、無機、生態食品的要求,通過開設特色林產品采摘、無火冷食餐飲、可食用林產品加工等形式打造森林健康飲食新模式。二是發展特色化林業文化。拓展林業產業轉型發展新途徑,在全省加大對林業特色產品如洛寧竹編、清化竹藝、登封木板年畫、臨潁木雕、蘭考古箏制作等傳統手工藝文化的普查、保護、傳承和宣傳,擴大傳統工藝知名度,探索更多林業行業新工藝,實現從生態到文化到經濟的高效轉化。同時,以優勢自然資源為亮點,聯合各協會組織開展書法、攝影、音樂、影視等文化活動,打造特色森林文化。
(五)立足區位優勢助推冰山雪山轉化。200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黑龍江代表團時候曾指出,冰山雪山也是金山銀山。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西藏時再次強調此觀點,并形成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理論。2020年,省政府辦公廳出臺了《關于促進冰雪運動的實施意見》。隨著人們經濟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周邊冬季游、冰雪游也越來越火爆。經統計,我省現有7處依托自然保護地而開展的冰雪運動項目,2018年以來,通過開展冰雪運動年均帶動旅客71.9萬人次,年均收入達3775.67萬元。各地市林業主管部門要提高對“冰山雪山也是金山銀山”的認識,充分發揮太行山、伏牛山、大別山等自然保護區良好的地理優勢和自然優勢,支持山林、河湖等林區依托現有設施打造室外冰雪場地,在冬季組織策劃冰雪旅游節、冰雪嘉年華、冰雪文化節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群眾性冰雪活動,吸引群眾參與其中,切實將冰山雪山轉變為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