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論斷,2015年和2017年,“兩山”理念先后被寫入中央文件《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和十九大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之中,正式上升為我黨治國理政基本方略和重要國策,成為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一、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解
“綠水青山”就是良好生態環境,“金山銀山”意指豐厚的經濟收入或物質財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就是說良好的生態環境能帶來源源不斷的經濟收益和豐厚的物質財富。廣義來看,“綠水青山”是指自然界中所包含的不同形態的優質生態資源,“金山銀山”是指包括經濟增長、經濟發展水平等在內的人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或者民生福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意味著只有保護好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生產出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才能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更好地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要。
同時也要深刻理解“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可以兼得。一方面,“綠水青山”是前提和基礎,為“金山銀山”的實現創造可能,只有擁有“綠水青山”才能換來“金山銀山”,所以必須保護好“綠水青山”。另一方面,“金山銀山”對“綠水青山”具有反作用,保護好“綠水青山”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福祉,是為了獲得經濟收益讓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守著“綠水青山”過窮日子不是“兩山”理念的初衷,也是不可取的。另外,守護“綠水青山”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這都需要“金山銀山”作支撐。
二、“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轉化瓶頸
踐行“兩山”理念的關鍵是“兩山”轉化問題,如何實現生態產品價值,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這既是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十四五”時期鞏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的必然要求。2021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明確提出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大戰略舉措,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關鍵路徑,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必然要求。
當前,我省在“兩山”轉化中取得了一定成績。經過多年來持續開展國土綠化,全省綠色底色越來越濃,森林城市、森林鄉村、森林特色小鎮、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林業生態建設成果越來越豐碩,帶動發展森林旅游、森林康養、林下經濟、種苗花卉、經濟林果。有“中原肺葉”之稱的欒川縣利用森林資源豐富的優勢,堅持“以林促游、以游養林”的方針,強力實施“生態立縣、旅游富縣”戰略,舉全縣之力,創建全域森林旅游示范區。通過發展森林旅游助力脫貧攻堅,推動鄉村振興,探索出了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互促雙贏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打通了貧困山區“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通道。
但是,河南省森林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動力相對滯后,支撐林業產業發展所需的資金、土地、資源等生產要素束縛還較為普遍。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瓶頸制約有待進一步破解,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尚不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者受益、使用者付費、破壞者賠償的利益導向機制尚不完善,推動綠色發展方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的局面尚未形成。碳匯計量監測體系和碳匯交易機制尚未建立,生態產品價值評價體系急需進一步完善,規范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指標體系、具體算法、數據來源和統計口徑等,推進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標準化。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應用需要大力推動,推進生態產品供需精準對接,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增值,推動生態資源權益交易等。在嚴格保護生態環境前提下,將良好生態環境蘊含的需求轉化為供給并激發出來,形成經濟發展新增長點,讓生態成為支撐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
三、“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突破路徑
“兩山”轉化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念的關鍵和核心,是一項涉及經濟、政治、社會等各領域,以及政府、企業、個人多方面的系統性工程,是一項創新性戰略舉措和任務。但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套成熟的、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模式,需要加大“兩山”轉化創新實踐力度以及體制機制探索。
(一)做好“兩山”轉化頂層設計。目前,我國以政府為主導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力度還不夠,需圍繞著如何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做文章,促進生態產品有效供給,加快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充分發揮政府規劃引領作用,圍繞如何盡快打通“兩山”轉化通道展開制度體系和政策體系設計,將生態產品價值體現在各級政府重要發展規劃中。加快生態資源信息化平臺建設,進行統一確權登記,摸清底數和存量,對生態資源數量和質量變化做到心中有數。
(二)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構建“山水林田湖草”生態資源統一確權登記系統,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產品“歸誰有”“歸誰管”和“歸誰用”等問題,形成多元化生態產品生產和供給主體。
(三)建立生態產品監測和生態價值核算機制。實現生態產品價值的前提是對生態產品進行準確的監測并對其價值進行科學合理的評估核算。加快構建生態監測網絡,注重運用信息化手段,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形成天地一體的調查監測體系。盡快完善生態價值核算機制,形成不同類型生態產品的核算方法和技術規范,為推進生態產品核算提供指導。
(四)建立資源生態補償制度。按照“誰污染、誰付費”“誰保護、誰受益”的原則,科學界定生態補償領域,合理確定生態補償標準,科學合理評估生態功能區的生態服務價值,加快形成“縱橫結合”生態補償體系,既有中央對地方生態保護“自上而下”式的縱向生態補償機制,又要有流域間、區域間的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推動生態受益區向生態保護區進行合理補償,最終形成縱橫聯動、共同發力的生態補償體系。
(五)完善生態產品市場交易機制。加快建立生態產權交易市場,通過市場激勵機制,促進生態環境外部成本內部化,從而打通“兩山”轉化的市場通道。同時建立反映生態產品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以及生態要素價值、環境損害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建立完善生態變資本、變財富的市場交易新機制,比如推行“林業碳票”,在森林、濕地等不同生態產品領域開展資源資產化、證券化、資本化改革。
(六)推進生態產業化經營。培育新型生態產業化經營主體,加快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積極培育包括林農、造林大戶、林業合作社、股份制林場等新興林業經營主體,積極發展林下經濟、健康養老、度假休閑、旅游觀光等生態產業,加快生態物質產品、生態文化產品以及生態服務產品的融合發展,通過生態產品銷售實現森林綠色屏障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