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在《關于制定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河南建設“四個強省、一個高地、一個家園”的目標,強調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舒適宜居、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在黃河流域率先實現生態系統健康穩定,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廣泛形成,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生態經濟優勢彰顯,基本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和林業發展應緊緊圍繞“四個強省”建設,牢牢把握發展重大機遇,加強森林、濕地、礦山環境、水環境、農田生態系統、城市綠地的保護和修復,著力提高森林質量,推進森林城市建設,美化城鄉人居生態環境,加強自然保護地建設,全面推行林長制,為河南“四個強省”建設發揮更大作用。
一、林業“十四五”發展的主要矛盾
(一)城市化和生態保護的矛盾。河南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水資源量不足且分布不均,宜耕土地后備資源匱乏,各類城鄉建設活動與耕地保護、生態用地保護之間的矛盾突出,制約農業發展,影響糧食安全。天然濕地面積大量萎縮,侵占、破壞森林資源和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的現象時有發生,生境破碎化嚴重,森林火災和森林病蟲害風險增大,嚴重威脅著生態安全。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保護林地、濕地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維護生態安全底線面臨的壓力日益加大。
(二)自然資源匱乏和發展需求的矛盾。全省尚有水土流失面積較大,沙化土地面積更是有很大規模。河流水質級別為輕度污染,其中,長江流域為優,黃河流域為良好,其他省轄流域為輕度污染,河流生態基流保障率呈下降趨勢,缺水量幾億立方米。地下水超采嚴重,平原區地下水開采率超過四分之三,河湖生態緩沖帶受到侵占、破壞,河流水體自凈能力下降,呈現生態系統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的趨勢。礦山開采導致生態環境破壞總面積很大,其中“三區兩線”范圍面積占比重較高;歷史遺留、政策性關閉和違法開采等需屬地政府組織治理的礦山千余處,面積上百平方公里。農田生態系統過度人工化,半自然生境很少,農田生物多樣性喪失,局部土壤污染,部分補充耕地項目侵占生態用地,現狀耕地與生態保護極重要區沖突面積在國土面積中占比較大,永久基本農田與生態極重要區沖突規模突出。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排放量增大,環保基礎設施不完善,局部地區環境臟亂,部分村莊綠化和整潔度不足。城鎮PM10、PM2.5年均濃度仍然超標,豫北地區多數城市NO2濃度超標,城鎮藍綠網絡連通性差,沒有形成系統化、網絡化、生態化城鎮綠地體系,城鄉交界區域土地利用雜亂無章,綠化率低、“垃圾圍城”現象仍然存在。
(三)低質量現狀和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矛盾。當前我省林分質量較差、樹種單一、鄉土樹種栽植少、齡組結構不合理、林地生產力低下等問題依然突出。純林面積占比過大,在全省356.00萬公頃的喬木林中,純林超過半數,混交林占比很小。中幼齡林面積過大,中幼齡林面積占喬木林面積的四分之三。單位面積森林蓄積量低,喬木林蓄積平均每公頃較低,為全國平均水平的62.3%。目前全省尚有上百萬公頃中幼林和退化林亟需撫育和修復。
(四)生態產品價值高和價格低的矛盾。森林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動力相對滯后,支撐林業產業發展所需的資金、土地、資源等生產要素束縛還較為普遍。林地草地濕地資源數量和質量急需摸清家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尚不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者受益、使用者付費、破壞者賠償的利益導向機制尚不完善,推動綠色發展方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的局面尚未形成。碳匯計量監測體系和碳匯交易機制尚需進一步完善,生態產品價值評價體系尚需健全。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應用需要大力推動,推進生態產品供需精準對接,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增值,推動生態資源權益交易等。
(五)山水林田湖草沙統一治理和現有體制機制不健全的矛盾。不同部門主導的生態修復工程缺乏有機聯系,治理措施整體性、系統性不足,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程標準規范尚未全面出臺,制約了生態保護修復的綜合效益。跨區域、跨部門合力推進生態保護和修復的監督管理機制、成效考核評價機制與監測預警機制亟待配套跟進,生態環境協同治理能力和監管執法能力有待提升,社會資本投入生態保護修復的激勵性政策措施不夠完善。林業資源數據獲取和分析決策能力尚需提升,林業生態空間管控能力不強,資源保護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有待精準化。科技創新驅動有待加強,林業發展與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度不夠。林業相關法規政策有待完善,管理體制機制尚未健全。
二、如何做好新形勢下的林業“十四五”發展
(一)堅持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生態修復和林草發展的根本遵循。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積極推進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科學開展國土綠化,促進生態環境日益改善,奠定建設現代化強省的生態根基。
(二)堅持把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作為生態修復和林草發展的關鍵舉措。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優化國土空間生態格局。把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相結合,統籌考慮生態、農業、城鎮三類空間的完整性和連通性,根據我省不同區域生態問題狀況和生態功能重要性、敏感性和恢復力,因地制宜,科學提出生態修復途徑和措施,扎實推進生態修復重大工程實施。
(三)堅持把建設黃河生態帶、山地屏障區、生態廊道作為生態修復和林草發展的重點任務。根據國家和我省生態安全格局,把黃河生態帶、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別山三大生態屏障區、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及干渠沿線、淮河源頭區、隋唐大運河沿線及明清黃河故道作為生態修復和林草發展的重點區域,在準確識別生態問題的基礎上,針對性安排生態修復工程,促進生態環境持續好轉。
(四)堅持把科技創新和深化改革作為生態修復和林草發展的強大動力。堅持依法治理,深化改革創新,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以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倒逼責任落實,以多元化投入支持政策拓寬投融資渠道,以綠色生活和政策引導提高全民生態保護意識,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參與的積極性。完善林草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提升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五)堅持把完善治理體系和提高治理能力作為生態修復和林草發展的堅實保障。建立健全以黨政領導負責制為核心的治理體系、最嚴格的保護制度、最嚴密的法治體系,建立部門協作聯動機制,完善生態修復和林草發展監測評估體系,加強大數據、感知系統等信息技術應用,提升工作效率和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