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作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時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2017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七次會議,將“草”的內容補充納入,會議強調,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隨后,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系統性推進生態環境的整體保護、系統修復以及綜合治理。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是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論指引,也是開展自然資源管理工作、構建更加科學的自然資源管理體制所應該遵循的指導原則。自然資源是生態文明的物質基礎,自然資源管理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環節,自然資源管理制度是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重要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不能從一時一地來看問題,一定要樹立大局觀,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以系統思維考量、以整體觀念推進。如何擺脫傳統管地的只管地、管水的只管水、管林的只管林、管草的只管草的定勢思維,貫徹自然資源管理大局觀、全局觀,真正通過生態系統的視角和思維去處理問題,堅持以“生命共同體”理念來利用和管理自然資源,我有幾點思考。
一、推進資源統一調查監測,提供管理基礎支撐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理念,需要全面系統地掌握森林、草原、濕地、沙化土地等各類林草資源的綜合狀況。2020年自然資源部發布實施《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構建總體方案》,為加快建立自然資源統一調查、評價、監測制度,健全自然資源監管體制,切實履行自然資源統一調查監測職責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動指南。應當按照自然資源統一調查、評價、監測的要求,通過優化監測方法、完善監測內容、豐富監測內涵、統一監測時點,構建新時期林草資源綜合監測體系,建立省級層面整體工作框架,建立河南省森林資源調查監測系列制度。集和現有技術,利用遙感和航空攝影技術、測繪地理信息技術、三維空間技術、網絡信息技術、“云”技術等手段,采用實地調查、定點定位監測等方式,全面準確獲取林草資源信息,實現數據集成,構建“空天地”一體化調查監測網絡。最終實現“一張底版、一套數據和一個平臺”(一個評價體系),查清我省林草資源家底和變化情況,為實現山水林田湖草沙的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提供基礎支撐。
二、加強林業應用基礎型研究,攻關生態修復關鍵性技術
開展林業在生態系統中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固碳釋氧等生態作用的研究,聚焦林業應對氣候變化重大科學問題,加強森林、濕地、荒漠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規律及適應對策等基礎理論研究。開展人工生態系統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機理研究,研究城市生態系統、人工林生態系統、果園生態系統等人工生態系統的建設造成的氣候、土壤、水文、生物等生態環境因素的變化,對建設區域生態環境因素的時空格局進行度量。緊緊圍繞山水林田湖草系統生態修復的關鍵技術開展攻關,研究困難立地植被恢復技術、退化林精準修復技術、流域水系生態廊道構建技術、天然林保育與適應性經營技術、草原生態功能提升與服務功能評估技術等關鍵技術,為生態強省建設提供科學技術支撐。
三、科學推進生態系統建設,統籌協調生態環境治理
生態環境具有“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特征,需要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以及內在規律,抓住山水林田湖草和人之間不可分割的內在規律,從系統工程和全局高度,統籌兼顧、整體施策。結合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科學統籌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和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優化國土空間格局,布局好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徹底解決邊界不清、交叉重疊的問題。統籌推進森林、濕地、流域、農田、城市五大生態系統建設,形成森林、山地、水田、路網、城市、鄉村之間有機融合的生態系統格局。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新的治理之道,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各管一攤、相互掣肘,而是通過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并舉,堅持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打通地上和地下、岸上和水里、陸地和海洋、城市和農村、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對山水林田湖草進行統一保護、統一修復,推動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
四、貫徹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守護生態保護紅線
認真貫徹省委關于落實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決定精神,強化底線思維,確保大局穩定。堅持集中打擊整治與健全長效機制相結合,開展打擊毀林專項行動、中央環保督查反饋問題整改、森林督查問題集中整改行動等,嚴厲打擊濫占林地、亂砍濫伐、私捕濫獵等破壞森林、濕地、草地、野生動植物資源違法犯罪行為,維護生態安全、生物安全、公共衛生安全。進一步構建聯合查處懲戒機制,發揮人大、行政、司法、審計和社會監督的綜合作用,分類施策,依法查處,牢牢守住生態保護紅線。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